張愛華 內蒙古商都縣融媒體中心
由于新聞記者職業的特殊性,新聞記者具有向社會傳播正確新聞信息的特殊職責。新聞記者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工作中新聞記者有可能時常遇到危險情況,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在面對危機的時候應該選擇堅守職責繼續完成采訪工作,還是應該規避威脅果斷放棄采訪任務,在危機來臨時也就引發了道德和職業的矛盾抨擊。
我國的新聞媒體經過百年的長期發展各項規章制度已經趨于完善,但依舊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新聞記者去提高自我社會責任感。例如:新聞媒體市場管理機制建立不夠健全,但新聞信息多樣化發展明顯提高,信息報道的不真實性導致社會環境中負面影響比較多。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網絡新聞媒體的主體更加繁多,導致加大了新聞媒體市場監管難度。
有部分新聞工作者自我認識不夠,不管到哪里都一副盛氣臨人的樣子。還有更嚴重的,一部分記者利用自己掌握的違法違紀證據威脅、勒索犯罪對象的情況,進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極大地破壞了新聞記者在人民群眾心里的美好形象。因為這些素質低下的新聞記者擾亂環境,讓新聞記者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在公眾中產生了惡劣影響。
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有良知。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新聞記者工作環境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出現了一些寫虛假新聞稿件的,其丟失了自己的做人原則,更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拋之腦后,新聞記者這支隊伍中堅決不能有這種現象存在[1]。不管什么時候社會都需要那些心存正念的記者,只有做到如實報道新聞事件,才能得到讓黨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并且要做一個有作為的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時刻保持飽滿的激情,做到從實際出發發掘具有真實性的新聞,能夠全方位、多方面地去分析問題的本質,記者的責任感是被發掘、被感動,最后被廣泛傳播的這樣一個過程。
要想提高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必須牢牢把握住新聞報道的特點以及規律。培養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主要包含記者對社會事件的重視程度,對新聞事件的敏銳度、解說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俗話講得好:“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痹诓稍L過程中眼睛緊盯人民群眾,做到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況,如實報道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切實為百姓發聲。要轉變思想、準確的抓住視角,使用一些民眾特別容易接受的方式進一步加強新聞宣傳的報道力度和影響力。
不好高騖遠,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才是一個新聞記者應該去拼搏的方向。不管社會環境多么復雜多變,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良知和社會責任。
新聞報道必須從實際出發,建設一支富有正義感的新聞隊伍。對于那些心懷不軌、弄虛作假、自導自演的記者堅決去除。新聞記者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使其不斷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使新聞傳媒業得到良好的發展[2]。
從事職業就必須講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道德,或者遵守職業道德,對行業產生正面的、積極地影響。遵守職業道德就是堅守自己內心的良善,更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和對人民群眾的關心。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作為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由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致使新聞工作的大環境也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在社會中新聞的特殊地位更加突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職業觀念等問題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并且導致民眾被動的接受著諸多假廣告、假新聞以及國內外低俗新聞等等的沖擊。這些事件的頻頻發生不斷提醒我們必須重新建立健全新聞職業制度,對于新聞記者隊伍當中出現的由于思想層次浮淺、經常發生低級的認知偏見,不夠重視職業道德建設導致新聞報道的質量問題比較嚴重,不僅影響著新聞工作者的自身形象,還漸漸損害著的人民貼身利益。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要盡快加強主動學習,全面提高新聞職業道德,積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及建立清正廉潔的辦公理念[3]。善惡評價在新聞工作具體傳播活動中應該依據新聞工作者的內心思想、傳統習俗和社會輿論等進行,規范新聞傳播行為,并且提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水準,不斷強化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新聞記者作為采訪信息的一線人員,要始終站在社會發展的前列,使職業精神在新聞采訪和報道中不斷增強,保持具有社會主義的社會責任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跟著黨走。在工作中承擔了這份責任,就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真理,一切從實際出發,絕不弄虛作假,做到事實是我們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對于一名新聞記者來說職業生命的最好體現就是為民眾說話,使事件如實報道,從而推動社會快速的、穩定的、長遠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