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慧娟
(四川天一學院,成都 610000)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依然以學校型、學科型為主,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問題逐漸凸顯。對于高職院校發展而言,雙師結構與雙師素質都屬于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要求。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對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高職教師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加重了教師的心理負擔。近年來,四川天一學院發展較快,處在升本的關鍵時期。四川天一學院需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壓力,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使教師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教學,繼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不少高職院校為了提高知名度,會加大教師的工作任務量。一些高職院校為控制人員管理成本或是為了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了解,會強制性要求教師承擔班主任的工作。經分析發現,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還是產品的推介者,尤其是在招生季度,教師的工作復雜程度加大。
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都各不相同,在禮儀、素養、個性、生活習慣等方面難以統一,教師在提供教學服務時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高職院校對于教師工作量有著明確的硬性規定。例如:四川天一學院明確規定教師每年的課時需接近400課時,一個學期的課時約為200課時,一周課時不少于12課時,這只是基礎教學的工作量,部分教師的工作量比該要求要高。高職院校教師的流動性相對較大,部分剛入校的教師難以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尤其是在工作強度比較大的背景下,會導致教師的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一些教師還需要參與科學研究與知識競賽等一些其他事項,在教學與自身能力的雙重要求下,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強度負荷過大,加大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為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以四川天一學院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了100份調查問卷,回收了90份,回收率為90.00%。
在調查前期讓教師匿名填寫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失業、養老、表達能力、工作崗位競爭、工作不被認可、沒有時間學習/知識貧乏、文化程度低/學歷低、害怕生病、學生難管理、培訓機會少、不喜歡學校工作、與學生的關系、知識危機感、上級不信任、人際關系、上級要求變化快、周圍同事素質差、工作時間長、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工作要求高、工作沒有樂趣、工作千篇一律、睡眠不足、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教學方式的改變、送課進企業等項目。每個項目可分成沒有壓力、輕度壓力、中度壓力、嚴重壓力四個級別,分值越高表示壓力越大。
壓力表現。四川天一學院教師在養老、沒有時間學習/知識貧乏、害怕生病、知識危機感、上級要求變化快、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睡眠不足、教學方式的改變等方面的壓力較大,嚴重壓力的占比分別為14.44%、26.67%、24.44%、20.00%、18.89%、17.78%、14.44%、11.11%。
教師在心理層面還沒有進入職業角色。不喜歡學校工作方面的中重度壓力占比13.33%,可以看出部分教師并未真正融入自己的工作,不認可自己的職業。30.00%的教師在每天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方面表現為中重度壓力,因為教師沒有從內心深處認可自己的職業,認為工作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超過24%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樂趣。在教師入職之前,如果沒有對相關課程進行學習,如高職教育、教育學、心理學等,那么教師就無法真正理解自己的角色[1]。一些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認為自己僅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只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簡單演示與講解就可以完成教學要求。這種錯誤的認識使教師難以充分掌握高職教學的要領,也無法真正將自己融入教師這個角色當中,無法與教學規范相適應,不能確保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有效提高[2]。
教師心理素質有待提高。校企深度融合,教學模式與方法發生了改變,一些教師進入高職學校,害怕專業能力無法達到教學要求,不能做到傳道受業解惑,會對課堂與教學產生恐懼心理[3]。一旦教師對于課堂產生恐懼心理,在課堂上就不能將知識靈活應用,教學就會顯得生硬古板,會導致教學質量降低[4]。
在教師心理技能培訓中,基礎的教學理念知識是增強教師在企業技能方面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找到傳授技能知識的途徑,又要保障學生在受教后能夠對所學技能進行有效應用。在企業教師心理技能的提升階段,要向專業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理念、道德修養水平看齊,可請求高職院校的專職教師對企業教師進行幫扶,并制定專項的課程要求及標準,做好相應的教材準備。企業教師要在專業高職院校教師的輔導下對心理技能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出針對性解答。專業高職院校的教師幫扶企業教師能夠實現雙方的共同進步[5]。
心理教育本身就屬于一門高技能知識,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作為企業教師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需要及時調整自我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教學工作。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奮勇自強的精神是保障企業教師教學質量的基礎前提,若教學階段出現緊張、迷茫、郁悶、憂愁等情緒,不僅會影響到自身,還會影響到學生,從教育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屬于一種消極的模式。因此,企業和校園要制定一系列針對教師自我反省、端正教學心態的教育制度,實現企業教師對自我人格的完善,并將教育未來的發展前景充分融合到教師的思想意識中。自我教育中,要遵從教學的本質,要對學生負責[6]。
在高職全體教師中,大部分教師對于自我心理調節的技能和意識比較缺乏,極易出現心理壓力。高職院校應針對實際情況對教師進行心理訓練,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要鼓勵與引導高職教師積極面對。通常情況下,教師的心理訓練涉及緩解壓力的訓練、心智模式的訓練、情緒管理的訓練,等等,可與高職教師的心理特點相結合進行訓練。
高職院校需對相應的考核方式進行優化,為教師提供實踐平臺,建立健全激勵制度,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處。重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同,使教師能夠和企業骨干互換崗位,雙向兼職,讓教師體驗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能,讓企業員工將實操技能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師將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高職院校應重視教師的頂崗實習,并將教師的實習成績作為一項考核標準,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二是結合人文關懷、物質激勵、精神鼓勵等方式來挖掘兼職教師、專職教師的自身潛力。一些參與到企業頂崗實習的專業教師,高職院校應給予相應的津貼,對于表現突出的教師還應給予適當的獎勵,主要包括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就企業兼職教師而言,如果其積極參與團隊活動、教學活動以及科研活動,同樣要對其給予津貼。三是對“雙師型”教師的工作環境進行改善,為教師的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靈感,提高教師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