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珺
花語江南項目位于嘉興老城南,是城市情結最深的區域,更是城市發展的原點。嘉興市位于浙江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面腹心地帶是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嘉興位于江、海、湖、河交匯的地方,是太湖南走廊的咽喉之地,它距離上海、杭州、蘇州等一些城市都小于一百公里,位于滬杭、蘇杭交通干線中樞,交通便利,歷史悠久,人杰地靈。
用現代化的詞匯來形容江南的魅力,用去風格化的表現方式延續東方風格,提出“泛東方”審美景觀,注意文化氣息的營造,關注人文關懷以及實用功能;強調地方特性以及當地住戶歸屬感的營造,使之擁有獨特的感受。
城南路業態豐富,商業形式多為個體經營,以建材業為主,多為現狀聚集分布,生活配套產業、服務業、餐飲業、零售業多為點狀分散分布,城南中心位置早已是配套齊全完善的城市生活居住區,城南路沿線的樂天瑪特,真合路美食街、文昌路菜場、天天農會農展會等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消費選擇,一切生活所需近在咫尺,中環南路沿線的第一醫院提供醫療保障,還有中環廣場、龍之夢大酒店、博雅酒店、嘉興體育場、嘉興一中等提供文化商業配套。
本項目屬于現代風格建筑,色調偏冷,裝飾語言少而精,體現東方極簡主義美感,簡潔內斂精致,立面大面積使用玻璃材質,極富現代感。
嘉興的景觀應秉承嘉興精神,秀慧工巧,精工細造,并具有求新、好學的設計精神,在實踐中思考出新的設計理念與風格。
秀慧工巧——嘉興“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嘉興的智慧不僅表現在當地人們的才智和優雅上,也體現在勞動生產上。從歷史上看,嘉興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水平很高而且具強大的創造力。元代,除絲綢產品外漆器,金銀器也很精美。例如,傳世的西塘派剔紅漆器、朱碧山銀槎杯等都是國寶,形成了“百工技藝與蘇杭”的局面。
崇文好學——嘉興自古“罕習軍旅,尤慕文儒”“文賢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興于學,處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衣冠之物,煥然可觀”“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孫讀書”。
進取求新——嘉興市位于兩個省的交界的位置,有許多移民,具有包容性并愿意接受新事物,適應潮流并開放。南宋時期嘉興成為畿輔之地,也是“龍興之地”。嘉興人民抓住這次機會“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兩代開放的文學藝術學派也是這種進取求新傳統的延續。
為提高示范區展示品質,本項目在原方案基礎上增加樣板院及博海路入口的設計。
博海路路口采用門口結合水景的形式,提高項目的展示效果,并在施工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做法,三分設計,七分施工,甲方、設計方及施工方緊密配合,只為做出精品項目。
博海路道路設計:進入博海路主入口,一條金燦燦的銀杏大道引入眼簾,植物花鏡結合片石組營造微景觀,人們行走在人行道上,一步一景,心曠神怡。
走過銀杏大道和月輝池,步入風雨連廊或林間小徑,多重歸家禮序。
端頭構筑、景墻打造視覺焦點;半通透格柵、條石打造禪意意境;靜水面,理水空間渲染氣氛,疏朗草坪,提供活動空間;松石景墻,視覺焦點。如下圖所示。
光與影的詩篇——循序漸進的光影空間:空間中的明暗關系由入口的“暗”到大草坪的“明”,形成了豐富有層次感的明暗三層變化,強化了空間張弛度的同時也加強了景觀對比效果。廊下空間與開闊空間形成明暗對比的同時,立柱、景墻、竹林賦予空間更多的陰影變化。開闊大草坪與鏡面水景光照充足,與之前的空間產生更加強烈的明暗對比,更增空間的張弛收放之感。
主入口“一葉扁舟”主題水景:人行道兩邊弧形整石結合LED燈帶,整石邊緣增添文化詩句,造型樹提升售樓處入口整體迎賓氛圍。靜面水結合涌泉的形式,鬧中取靜,動靜結合。
穿過售樓處,來到整個示范區的后場空間,半透明茶色亞克力格柵風雨廊架加強空間層次感。中心水景與星光燈,提煉荷花元素在池底布置星光燈,低調而不失高雅。
下沉沙發吧,提供業主戶外交流,休憩場所,體驗項目的高端品質。
景觀施工圖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深入剖析景觀施工設計的影響要素,并以需求、成本、細節等方面為切入口,探尋完善施工方案。
景觀施工圖設計內容包括了封面、目錄、設計說明(包含園建及結構)、總圖部分(豎向、定位、鋪裝、室外配套設施)、詳圖部分、通用圖紙設計、結構設計、水電設計、植物設計等分項,形成一套完整的施工圖。
示范區的景觀施工圖繪制周期大約在2~3周時間,但因建設單位的提資不周全,或多或少存在修改,要求較高,時間緊迫!施工圖設計師在對建設單位設計需求的理解及對方案設計師的設計理念理解透徹,在不影響效果的情況下合理把控成本,加強對成本的控制,各專業緊密配合繪制出完整的施工圖紙。施工圖是指導具體施工的具體而詳細的計劃,施工圖的細節和準確性會直接影響工程是否可以順利完成。
景觀的色彩運動主要為兩個方面:
1.如今,景觀小品在顏色方面的運用越來越恣意、豐富且靈活。石材、玻璃、鋼材、磚、木材(或傳統的或新型的)等具有不同色彩及質地的材料被廣泛用于項目之中,以通過審美協調創造出良好的社區景觀。
2.植物配置和季節變化。植物搭配不僅著眼于四個季節的變化,而且著重于在植物地被的選擇和種植方面,強調對有質感的、有色彩的植物的發現。在社區環境中保留一定的自然空間,可以調整社區的生態環境。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制定適合的辦法。利用所有可利用的因素來有效地利用地質因素和自然資源,降低對人工需求,從而注重對自然環境的設計。充分利用空間,在房屋的正面和背面營造出充滿活力的自然氛圍;利用有限的空間進行綠化和美化,以創建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緩坡清流、陽光草坪、活潑的居住環境。
植物的設計應依照以下原則:創造各種植物空間,注意多樣性;群體種植,豐富植物的種植方式以及層次;營造開合適度的植物空間;種植各類色葉植物,使其在不同的季節擁有不同的意境與色彩;配以生態的健康的植物;合理分配喬木、灌木以及草的比例。植物種類的選擇應基于本地的植物,從而確保植物的成活率并節省綠化建設和維護的成本。根據居住區的面積,應選擇100至130種植物。將喬木用作骨架并合理布置喬木、灌木和草,從而形成豐富的綠化層次。喬木、灌木及草坪的比例應根據具體空間而有所不同。
博海路植物:陣列喬木圍合虛虛實實的小空間,下植綠色花境植物,突出主題,主要品種銀杏、水果藍天藍鼠尾草等。行道樹種選用銀杏,屬落葉大喬木。從顏色搭配上考慮,銀杏為色葉樹,葉形扇形,形態優美,秋季落葉,鋪滿瀝青道路的金扇子,可成為人們趨之若鶩、拍照留念的景點;穿行在人行道中,花鏡的搭配令人應接不暇,驚喜不斷。進入到樣板房展示區,行于風雨廊下,穿過景墻,陽光草坪結合孤植大紫薇,讓人的視野頓時打開,身心愉悅。
居住區的建設是人類社會技術和人文科學進步的表現。隨著建筑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將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的概念和技術逐步運用到社區的建設之中,進而促進了社區園林景觀的現代化建設。社區的景觀設計究其根源還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學問,涉及了許多層次的知識。設計的品味還與設計師自身的經驗、知識水平、文化修養、審美取向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我們對設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對其進行綜合考量,并汲取多個方面的建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設計出滿足各種功能需求,集景觀、休閑和實用于一體的社區景觀,并受到大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