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福 日喀則廣播電視臺
較之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媒體與受眾之間發生顯著的地位轉變。在過去,受眾可選擇的視聽娛樂平臺較少,多為國家廣電節目或地方廣電節目,該時期受眾處于被動地位。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普及促使眾多新媒體平臺出現,受眾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視聽體驗。當此時期,播音主持人員必須提升語言藝術水平,策略式吸引受眾。
完善語言應用水平的直接目的是吸引聽眾,提升聽眾忠誠度,增強節目與聽眾粘性,進而維持節目穩定聽眾群,促進節目長效發展。想要吸引聽眾必須明確聽眾在收聽節目時的真實預期。相關研究顯示,聽眾在收聽節目時,獲取信息是最主要目的,其次為放松娛樂,然后是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層次。提高節目質量、改善節目口碑的關鍵措施是適應聽眾需求。為此,應關注社會動態,緊跟時事,以社會熱點話題為切入點,及時傳遞聽眾最想了解的信息,說明聽眾最關心的問題,追蹤熱點起因、發展,并總結最后結果,保證新聞走在同類媒體前列,有始有終、邏輯分明地傳播信息。新媒體時代聽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更豐富,思想更具開放性和先進性,對社會、國際問題關注度提升。在此環境中,聽眾很難滿足于隨處可見、典型性和熱度低的新聞。為此,廣播節目不僅應關注熱點,而且應對全民關心的熱點進行深挖和創新播報,從獨特視角向觀眾展示熱點信息[1]。
如前文所述,新媒體時代聽眾不滿足于被動接收信息,對信息篩選、辨別的意識更強。聽眾可從多途徑獲取信息,對熱點事件尤其是社會新聞更易產生質疑,持有不同觀點。主持人是信息的傳播者,在播音主持中應端正態度,秉承客觀原則,避免使用主觀性和誘導性語言。聽眾對信息有自我判斷意識,但也存在盲從性和從眾心理。使用客觀語言是為保證信息真實性,為聽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部分新媒體在播放新聞時為打造熱點,人為制造噱頭,故意使用帶有傾向性和暗示性的語言,誘導輿論方向,雖然可帶來暫時性熱度,但觀眾獲取多維度信息后做出判斷,對媒體的態度也會產生清醒認知,此類媒體最終必將失去忠實受眾。播音主持人應提升專業度,謹慎運用語言,規避無意識錯誤,成為人民喉舌。
在播音主持時,真誠的工作態度和熟練的語言技巧缺一不可。主持人應有效控制語言節奏,科學調整語速。在播音時應發音標準且清晰,情緒飽滿且具有感染力,準確有效地傳達信息。主持人應重視技巧運用,提升控場能力,調整節目節奏,合理使用語氣,提升節目效果,使聽眾在觀看節目時獲得良好體驗,思維與節目同步。語言技巧可通過專業訓練和實踐提升水平,但為精準控場,還要求主持人在臺前準備期間熟悉播報內容,了解新聞背景,模擬演練語氣與語速,方可在主持中顯示語言魅力。節目節奏應緊隨內容變化,節奏松弛有度,吸引聽眾注意力。應用語言技巧還可提升節目趣味性,使節目觀感更豐富,增強層次感,改善視聽體驗。
播音主持應具有創新意識,加強與聽眾的互動。廣播的傳播形式相對單一,存在局限性,應創新節目傳播形式,進行多元化互動,吸引觀眾參與。研究表明,觀眾的參與感直接影響其與節目的粘度。當觀眾有較強參與感時,觀眾對節目會形成潛在的責任意識,即認為有必要支持節目活動,參與節目互動,此種互動行為又反向影響參與感。為利用此良性循環,應開創對新媒體時代更具適用性的互動模式,例如利用微博社交平臺、嗶哩嗶哩視頻互動平臺等,通過轉發抽獎、制作趣味互動視頻等形式與聽眾保持互動,增強觀眾參與感。在互動中,需要調動觀眾積極性,創新新鮮感,嘗試多樣化語言風格,在語言中融入情感,體現語言感染力,傳播積極能量。在節目中應預留互動時間,保證聽眾與主持人有互動空間,以聽眾體驗為導向持續完善節目。在常規節目外,可借鑒“番外”形式,制作語音情景劇,擴大受眾范圍。可組織家庭互動、問卷調查,了解聽眾喜好,目標明確地進行語言調整[2]。
優秀的主持要求充滿文化意趣。廣播節目的文化內涵僅依靠技巧無法達成,還需要以深厚的文化修養為基礎。播音主持人在提升文化修養以后可促進巧思迭出,靈活機變,在主持中恰當延伸。主持人在主持中并非一定要引經據典,但必須言之有物,即語言應保證“含金量”。播音主持并非簡單的信息傳達,而是要求對信息進行有吸引力且精準地轉述。文化修養較高的主持人不應滿足于傳達,還應發揮新聞媒體的教化作用,弘揚積極的價值觀,宣傳于國于民有益的正能量。
綜上所述,在播音主持工作中語言藝術居于核心地位,正確而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可促進聽眾對節目產生更強粘合性和依賴度。為吸引聽眾,播音主持人應強化專業素養,加深節目文化內涵,主動拉近距離與觀眾進行情感互動和有效溝通,還應從社會熱點著眼,以客觀的態度、有親和力的語言完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