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柯,鄭秋玲,呂 靜
(吉林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劃學院,長春 130118)
為響應國家新工科的號召與戰略需求,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場所,必須進行全面、系統、深刻的教育改革,培養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新型工程人才。現階段的社會需求十分看重從業的職業能力,尤其是高科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研究創新能力。面對社會需求的轉變,對于專業型人才能力的培養需要重新審視與思考。建筑類學科作為傳統的工科專業,不僅需要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領域進行拓展,還需要創新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改革。建筑學科人才培養的本土化教育改革,是面對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實踐。
為突破專業壁壘,優化教學內容,面對大數據、互聯網、跨學科合作等諸多發展趨勢,跨學科課程和互動教學將成為未來學科領域之間廣泛合作的新趨勢。建筑學科在通識教育體系中覆蓋了包括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經濟管理類、藝術體育類等內容,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從單一學科走向綜合性教學目標,建立具備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環境學、生態學等人文社科學知識的視角。培養學生未來從事專業設計、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參加城市設計、區域規劃、交通與市政工程規劃、景觀規劃和社會與經濟發展等相關專業工作的能力。
改變傳統教學,開啟與目標定位相匹配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塊,建立通識基礎教育模型、專業教育訓練模型和定位拓展訓練模型三個層級體系模塊和12教學單元模塊,實現“3+N”體系模型。
通識基礎教育模塊除體育、大學外語、思政、大學生心理、創新創業基礎、職業發展、就業指導等必修課程之外,適當拓展了學生選修課程學習的自由。通識基礎教育采用分類項教學、跨學科交叉教學形式以及雙創示范建設平臺和基礎教育教學單元模塊、人文素質教學單元模塊構建模型,讓學生從基礎教學階段開始建立良好的興趣培養與職業導向。
專業教育訓練模塊建設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兩個教學環節,是專業知識體系培養的核心部分,從傳統的教學體系更新為“設計+理論+實踐”的教學維度+時間維度+過程維度的三維度創新模型。專業教育模塊以系列設計課程為主線,相呼應的理論課程為先導,實踐課程為拓展,合理調整必修、選修課程方式,給學生更多的彈性時間實現拓展訓練、興趣學習和提升專業視野,更加重視學生的自選和自修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分析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前瞻性視野和綜合分析能力。專業教育訓練模塊采用導師組、實踐平臺和專業基礎、專業表達、專題設計、專項訓練、工程實踐、設計實踐6個教學單元模塊構建體系完整的專業教育模型。
定位拓展訓練模塊主要是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緊密結合專業教育課程中的設計實踐課程,配套集中實習、調研和設計周,其中占比較大的環節是5年級的設計院業務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競賽模塊、實習實訓、創新實踐、特色拓展4個教學單元模塊結合導師組平臺、校企合作平臺、工作室平臺、科研平臺等建設定位拓展訓練綜合模型。采用彈性教學、混合教學、校際交流等教學方法,實現學生集中拓展訓練的教學目標。
近年來,學科競賽類型、內容不斷攀升,在競賽所涉及領域的專業主線課程教學過程中,以競賽要求為標尺,以研究、創新意識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為目標,以分組教學方式,讓學生建立前期問題研究、案例式啟發過程研究和創新型個性方案實施三個研究過程,來實現競賽嵌入制教學方案。響應新工科建設需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從而推動專業人才創新研究能力培養培育目標。
第二課堂即學生在線下依托指導教師、課題組、雙創示范平臺和企業單位等完成專業相關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使授課學習與創新研究訓練深度融合。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采用指導教師把關、學院初審、學校專家終審的立項審批機制;研究過程由導師全程監督、輔導完成過程研究,學校組織中期檢查,督促學生小組的研究進度與真實性;以學生發表論文、制作成品或創業結題。最終學校予以學分獎勵,完成度較好的學生可獲得獎勵表彰的機會。
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其他專業進行互動、借鑒,結合科研平臺、研究機構實質性推進創新能力人才培養進程。通過資源共享、科教結合、校企合作、國際合作、多學科交叉等培養模式和低年級基礎平臺教育和高年級縱向導師組平臺的開放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
校企合作增加了學生的專業實踐環節,是讓學生從感性回歸理性認識的必要過程。校企聯合是學生本科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以校企聯動方式對課上教學的反饋、驗證和補充,是學生課程實踐環節必不可少的拓展機會。
基于能力教育的重點已經由知識與技能傳授,開始向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與測評轉變,確保畢業生能夠滿足未來企業單位與社會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因此,專業培養中采用科學與人文銜接的教學內涵,虛擬與現實結合的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貫通的教學過程,系統模塊教學模式,滿足行業需求的設計實踐型人才與研究創新型人才并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