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枚,陳燕宜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也稱為理療學,是指將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應用于人體,以改善健康狀況,預防和治療疾病,恢復或修復身體功能與結構、活動以及參與能力,達到康復目的的治療方法[1]。該門技術是康復治療師必須掌握的核心課程,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內的核心技術。為了化解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實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難題,搜尋研修了有關模塊化、結構化、項目化職業教育理論知識體系,在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實訓教學中,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掌握技能為核心,以服務患者為宗旨,以工作流程為主線,設計了情境模擬教學法這一實訓教學手段,并進行了初步運用。基于工作流程指導下,于“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實訓教學課程中運用情境模擬教學法進行探討。
該課程知識體系涉及物理、生理、臨床等多個領域,其教材內容涵蓋15個單元內容,包括概論、直流電療法、低中高頻電療法、光療法、超聲波療法、磁療法、溫熱療法、生物反饋療法、自然療法等,每個單元內容中又囊括了多種具體治療方法。雖然每種治療方法均遵循概述、治療原理及治療作用、治療技術、臨床應用等共性學習流程,但其理論原理抽象生澀,知識要點繁雜,重點難點混淆度高且聯系密切;實踐操作要點眾多且注意事項頗多,理解、記憶、掌握相關知識目標困難,熟練選擇、運用、操作物理因子治療技術治療臨床疾病難度頗大。
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雖強調理實并重,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影響和教學課時數的限制,導致出現重視理論原理,忽略實踐操作的問題。傳統教學多采用單純地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其已不能適應用人單位對康復治療師的多元化需求。理論課時和實訓課時比重不合理,理論課時占比較大,理論和實踐授課多分開教學,故造成學生在實訓操作過程中,理論原理部分缺失、講與練存在脫節,影響實踐教學效果。
實訓教學操作過程可以概括為實訓前、實訓中、實訓后。實訓教學操作不規范存在于上述三個環節,具體可以歸納為下面幾個方面。實訓前:康復治療師儀容儀表不規范,如披頭散發、指甲過長等;電極、襯墊清洗、消毒不完全;儀器開關或劑量輸出等旋鈕未處于關閉或歸零狀態就接通電源;未按要求清理佩戴的手表或飾物。實訓中:大小襯墊的選擇、使用不正確;電線纏繞;電極或襯墊未均勻接觸皮膚;關鍵肌定位不準確;劑量、強度旋鈕調節速度過快;部分儀器空載。實訓后:未正確按照儀器開關順序進行操作;劑量未歸零直接關閉電源;取下電極時未體現人文關懷,如毛發較濃密部位,直接快速撕取。
課程教材更新換代速度較慢,落后于臨床實踐,未緊跟先進技術和手段;實訓教學項目與臨床實際脫節,臨床實踐中對康復治療師的崗位要求和素質較高,但在校實訓教學的項目設置較簡單;過程中過度強調儀器實訓操作,忽略學生臨床診療思維的培養。在校實訓教學評價過于單一,比較重視操作流程和技術的掌握,缺少多元的評價體系,較少關注到醫患溝通交流技能的培訓。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首次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對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強調必須具備職業領域工作要求的基礎、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專業實踐。在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上,強調“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的教學原則,優化整合原教學課程設置,重視理實一體化教學,梳理完善工作流程,運用情境教學法將臨床過程與實訓教學對接,設計系統化、模塊化的實訓項目,最終達到培養具有臨床診療思維、滿足行業準入條件、良好的醫患交流溝通、團隊協作能力的康復治療師。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工作流程應遵循康復醫療工作流程,整個主線可以概括為信息采集-建立病案-功能評定-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記錄治療文書-評定再計劃。物理因子治療文書需簡要概括患者的主觀資料、客觀資料、物理因子治療處方[3]、治療記錄、隨訪記錄、治療總結。物理因子治療處方需詳細記載選取的治療方法、治療部位、治療方式、治療強度、治療頻次、流程。物理因子治療強調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手段,兼顧藥物、因子治療作用。在物理因子治療技術臨床實踐操作過程中,始終貫穿工作流程,康復工作開始得越早,其功能恢復得就越好,越能幫助患者盡早復歸家庭和社會生活。
開展情境模擬教學設計時,以臨床實踐常見疾病康復項目為前提,將“物理因子治療技術”課程內容設計為多個實訓教學項目,每一個實訓教學項目均按照臨床診療思維進行設計,構建學習情境、工作情境,讓學生模擬演練完整的工作流程,以期獲得較直觀的工作感受,累積相關實踐經驗,培養相應的職業技能,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以超聲波療法為例,對該療法進行情境模擬教學,情境模擬教學具體實施過程如下:第一,以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工作流程為主線,于開課前一周預先提供教學病例資料和相關儀器使用書給學生,其中病例資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體格檢查、專科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輔助資料等。超聲波療法提供3個典型病例進行情境模擬教學:肱骨內上髁炎、肩周炎、急性支氣管炎。第二,接收到教學病例資料和相關儀器說明書后,每5~6名學生組成一個康復團隊,安排3個團隊分別就病例的不同,通過教材、文獻、網絡平臺等資料的整合,就本節實訓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記錄,并對該知識要點進行有針對性的了解。通過分析病例,選取不同的超聲波治療手段:超聲波常規劑量治療法、超聲藥物透入療法、超聲霧化吸入療法。第三,康復團隊中,包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患者、演講者等角色。肱骨內上髁炎病例中,康復醫師負責對患者進行主客觀資料的采集,并根據相關資料就選取超聲波常規劑量治療法進行闡述,闡述內容為選取該治療方法的原因、該治療方法的適應證、禁忌證;康復治療師針對患者相關情況進行物理因子治療文書的撰寫和運動處方的實踐操作。演講者講解實踐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第四,課程中各康復團隊內部成員進行角色互換,就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如康復治療師可詢問患者體內是否有金屬異物;在超聲波常規劑量治療中,須避開兒童骨骺端;在超聲霧化吸入療法中,可詢問患者是否有胸悶等癥狀,并密切關注患者是否有嗆咳等不適反應。第五,每組病例康復團隊選取1名演講者匯報學習成果,分享自身團隊整一個工作流程指導下的臨床診療思路。第六,教師進行總結,深入分析每組康復團隊的優缺點,學生就仍存在的盲點或不理解的知識要點進行提問,最后就超聲波療法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梳理。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是康復治療師必須掌握的核心課程,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核心技術。除了掌握治療方法、儀器設備的實訓操作技術、適應證、禁忌證、注意事項外,仍需培養學生思考、創新的能力,增加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日后學生順利步入臨床實踐工作。基于工作流程的情境模擬教學法,采用臨床真實病例,設定實訓教學項目,讓學生通過資料查找、角色互換、匯報總結等任務和實訓操作,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教學觀念,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觀察、思考、選擇、體驗,從而提升了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強了專業協作團隊合作,構建了良好的臨床診療思維,強化了語言溝通表達能力,締造了良好的醫患環境。所以,其在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實訓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