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開甫 仲 佳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146。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對人的研究大多是從生物學、人類學、醫學等角度對人進行考察,他們看到的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抽象的人。這是單極的、片面的、不完整的?,F實的人,是有生命的生物機體,也是進行自由自覺活動的個體,應該從社會的、歷史的、實踐的、全面的角度關注現實的個體。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為起點,關注個體的生命和發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生命生產理論。
一
生命由蛋白體構成,通過新陳代謝不斷更新成長是最普遍的生命現象。有機體的生命存在來自于自然界,依賴于自然界獲得能量。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資源的地域性、有限性使得生命生存必然不易。在自然界的制約下,動物是受動的,依靠生物本能反應作用于自然界獲得現有資源或是規避自然危害,以維持自身生命存在,生命是動物存在的唯一表征;而人是能動的,通過實踐活動,首先是生產活動以獲取自身需要,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自身。生命不僅僅是個體存在的體現,更是個體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基礎和載體。
生命存在是在與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實踐中實現的。人們為了衣食住行必然首先進行生產活動,在根本上,“這些個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1]519,即物質資料生產。人們在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過程中同時進行著社會關系的生產。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指出,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1]340。人們除了物質生產、關系生產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自身的生產即人口生產。恩格斯明確提出了“人自身的生產”的概念:“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2]13
為了生產物質生活資料,人們必須生產使用工具,缺少生產工具的生產活動是難以實現的。因此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實踐是生命存在的“第一活動”。人是社會有機體形成的前提條件,也是“第一活動”實踐的主體,沒有人也就沒有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工具的生產,這是社會生活的三個方面,也可以歸結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二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從本質聯系上看,生活資料生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這類物資資料生產也是人自身的生產,物資資料生產必須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中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完成人的生存目的,因此,作為基礎生產活動的人的自身生產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1]159,這包含兩層含義:生產自己的生命和生產他人的生命兩個方面。其一,進行自己生命的生產。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是在自然界中逐漸發展形成的。和其他物種一樣,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為人體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所必需的要素,即吃穿、住行等生活資料。人類沒有哪一天可以離開這些物質生活資料,滿足最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是人進行其他一切活動的基本前提。而物質生活資料并不是天然滿足人的需求的,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有目的的生產活動。人是進行生產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消費生活資料的主體。人為了滿足生存必須每日消費一定數量的物質資料,也就是,人必須每日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消費生活資料,使人的生命肌體能夠得以延續、更新和優化,即實現自己生命的生產。其二,進行他人生命的生產。人類的不斷繁衍、延續才有了綿延至今的社會歷史,社會歷史就是人的歷史,是人不斷生產、發展、延續的歷史過程。作為生物有機體隨著生理機能的衰老、退化就會死亡,社會歷史的前進和發展需要人口的源源不斷的補充,即人通過生育方式誕生其他生命。這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沒有人口生產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自己生命的生產和他人生命的生產來自自然,取自社會,在不斷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生命、實現生命、超越生命,體現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服務自身生存與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統一。
人與動物同是自然界的產物,都有著追求自身生存的愿望,即對于吃、喝、住等基本的生理本能需要,這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基本生存需求。當然,如果人也像動物一樣只滿足自身生存需要,那么,人與動物之間也就沒有區別了,更不要談人的生產與動物的生產之間還有區別。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人的生產和動物的生產進行了對比后指出:“誠然,動物也生產。動物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則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1]57因為“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么,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3]94。這說明,人與動物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幾十萬年前,從猿猴進化成人的過程曲折漫長,但是人類終于出現了,是什么讓人類得以出現,是勞動,正是勞動實踐活動才使得人的雙手得以解放,人腦也逐漸進化發展成熟。通過勞動人能夠生產出滿足自己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出社會關系,當然還包含人的生產。雖然動物也進行生產,例如筑巢建穴,但那只是動物在自然環境的作用力下的本能的生物反應,人是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能夠通過生產實踐有意識的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來為自己服務,而在進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過程中又必然生產出人與人之間的復雜的社會關系,以及在這三者基礎上的人的生產,同時,作為歷史發展的主體,人的生產是在社會交往中進行的,更重要的是物質追求與精神需要的結合,因此,人的生產又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社會關系生產的重要前提。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人的生產是不同于動物生產的,雖然人類與動物一樣需要滿足自身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這是人的自然屬性;而人之為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會屬性,人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體現出人的本質屬性,也才有別于動物。一個社會的人對物質生活資料的滿足只是其進一步發展基本前提,他追求的應該是精神世界的滿足,所以人的生命生產不僅僅是滿足自身生存所需,更多的應該是關注人的生命發展。
二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認識自己,探索人類本源一直是哲學家們關注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以“自我意識”的人,“抽象的人”為出發點認識世界,認為人是絕對精神的產物或者脫離實踐、遠離社會的人,這是存在巨大缺陷的。唯心主義者黑格爾認為客觀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人”是絕對精神產生出來的獨立于物質生活之外的抽象的人,人的本質是“人”的精神。抽象精神先于個人存在,而不是相反,這是頭足倒置的產物。舊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則看到了感性的人,把天堂世界還給人的世界,但也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角度去認識。他考察的人是離群索居的、純粹自然的。失去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于社會生活之外的人只是披著人的皮囊的動物。人是生活在社會交往中的,真實的人本質上是各種社會關聯。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就是人,不可否認,正是因為個體擁有巨大的生產力,才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生產出超過滿足自身需要的更多的物質資料,同時個體又是消費這些物質資料的主體,生產和消費必然進行社會交往,即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才能完成這兩種人類活動。人在社會生活中消耗一定的物質資料使得自己的精神、體力得以恢復,生命得到延續,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人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的、實踐的,是富有生命力、有血有肉的人。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人的現實性,從而找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起點,從現實的人出發,在實踐基礎上,探索人的本質,關注人的現實生命,這也是新唯物主義的“新”之所在。
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本質,實現了對生命本質的把握。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無一例外都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進行革命才取得勝利。資本主義階段,科學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社會物質財富大量積累,仿佛是用魔法從地底召喚出來的。那么,這巨大的財富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顯然,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生命的現實個體,人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通過勞動可以創造出大量財富,然而勞動者并不是亙古長存的,作為生命有機體的個體生命的延續需要物質生活資料的支撐和精神活動的占有,使生命肌體可以在第二天擁有同樣的精力和體力從事實踐活動,這是人的自覺自愿的勞動。馬克思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4]273,勞動是人的主觀能動的生產性活動,作為人類生活將人從自然界獨立分化出來,使人真正區別于動物,人的生命本質就是自由自覺勞動。
十九世紀,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速提高,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工人階級而且包括婦女、兒童,每日工作超過12小時,超負荷的勞動,最差的飲食,居住環境惡劣至極,因此,很多人患有各種疾病,生命危在旦夕,但是每日還要忍受著疼痛干最繁重的工作,他們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的不是快樂、幸福,而是痛苦、壓抑,所以一旦失去強制性的條件,無產階級就像躲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但是由工人的血汗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根本不屬于工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家利用各種手段掠奪了大量的社會財富,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的越來越多,而財富的創造者——廣大工人階級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解決不了,他們生產的產品越多,自己就越貧困。資產階級憑借手中掌握的資本和權力無情的踐踏工人階級的生存權利,“他們說,好吧,你們窮人有生存的權利,但是也僅僅是生存的權利;然而你們沒有繁殖的權利,也沒有像人一樣生存的權利”[1]487。工人階級用生命、超額勞動時間創造出來的大量物質財富,不僅沒有滿足自身生命發展的需要,甚至連勞動者最基本的生存權利也被剝奪了,自由時間消失了,人的精神世界得不到滿足,更不用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無產階級除了人身自由外一無所有,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如果他不想餓死,就要接受資本家提出的條件。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大量使用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工人越來越越成為廉價的商品。婦女、兒童不得不進入生產領域。為了生存,工人階級必須在非人的條件下“賣力”地為資本家生產商品,然后又必須與資本家“自由”交換商品才能得到自己必須的生活資料。個人是什么樣的,取決于他生產什么和怎樣生產,這也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聯。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活動不是個體生存發展的樂生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是依靠物的關系來維存?!拔铩笨刂屏巳耍藢谷耍碎_始異化。在這里,資本主義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浸透著工人階級的鮮血,生產勞動不再體現人的本質的生命活動,個體與自己的勞動分離、對立,最后淪為工業大生產的勞動機器,每日如動物般生存在世界上,物質匱乏、精神麻木。資本主義社會“吃人”的現實表明了,工人階級的勞動是被強迫的、不自由的,與人的生命本質是相違背的。
三
馬克思、恩格斯目睹無產階級的所遭遇的苦難后,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殘酷壓榨剝削工人的本質屬性,并進一步探索了人類生命本質的實現途徑。
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1]5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勞動是畸形的、片面的,工人階級的勞動純粹是為了獲得物質資料,他們生產越多的產品,資產階級便擁有越多的資本,自己越赤貧。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表現,應該是人的本質的實現,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生命活動與人的自由本質相對立,這就是異化勞動。異化勞動不是從來就有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產物,在機器大工業的生產過程中,工人階級的勞動只是每日重復單調乏味的機械性動作,人的創造性、藝術性等才能被抑制、被消滅,自由時間被資本家占有。人類勞動變得和鳥類筑巢,螞蟻建穴沒有多少差別,工人成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身體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殘。他們受到如此非人的待遇,不是因為自身沒有生活資料或者是因為工人階級天生貧窮,而是舊式分工導致的不合理分配以及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私有制的產生又加劇了社會分工和不合理的分配,兩者相互促進。私有制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客觀性、暫時性,因此,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階級所遭受的苦難是歷史性的、暫時的,同時也是可以克服的。
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保持人的生命本質,解放人性。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起點,也是歸宿。人是有生命的現實個體,首先要滿足自身的物質追求,并在此基礎上注重于人的發展,自身各項能力的提高,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實現人的現實生命的第一個條件:物質財富的豐富和普遍性。人的生命得以存續需要足夠的物質資料。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能夠超越封建社會,得于比封建社會更發達的生產力,創造出了大量物質財富,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的生存困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完善,資本家階級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侵占大部分社會財富,有產者私有財富多不勝數,無產者食不果腹。只有平等擁有社會財富,每個人享有生存的權利,個體的生命才得以延續,這就要求物質財富要具有普遍性。財富普遍性要求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發達的生產力,即,生產力必須是社會性質的,具有社會性質的生產力客觀上要求由社會占有生產資料。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是由資本家私人占有的,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剩余價值。生產社會性與私人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個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弊病的根源。解決這一矛盾必須用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資本家的私有制。對此,恩格斯指出:“現在,由于大工業的發展,第一,產生了空前大規模的資本和生產力,并且具備了能在短時期內無限提高這些生產力的手段;第二,生產力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里,而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變成無產者,資產者的財富越增加,無產者的境遇就越悲慘和難以忍受;第三,這種強大的、容易增長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私有制和資產者遠遠不能駕馭的程度,以致經常引起社會制度極其劇烈的震蕩。只有這時廢除私有制才不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保?]303-304恩格斯的精彩診斷闡明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生產力愈加發展,必然導致“資產者的財富越增加”,而無產階級的生命發展愈加困難,“無產者的境遇就悲慘和難以忍受”。因此,要消除私有制。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莊嚴宣布:“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保?]414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人的生命發展的客觀要求?,F實的人是具體的、歷史的,一個完整的人是自由的、樂生的。因此,實現人的現實生命的第二個條件:自由自覺地活動。人類社會伊始,勞動只是人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活動,勞動產品屬于勞動者,偶然的勞動產品交換是勞動者剩余勞動產品之間的交換,勞動是個體自覺自愿的。進到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為了延續個體生命必須依附于資本主義生產活動,壓榨、剝削的勞動是個體謀生的手段,是與人的本質相違背的異化勞動,工人成為賺錢的工具,資本家成為“吸血的”魔鬼,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相互對立,每個人都為了相互占有對方的物品而存在,資本家漫無目的、庸庸碌碌地生活,工人如資本主義大工業機器上面的齒輪一般麻木、空洞地生活,最后人的本性喪失,人類倒退回動物的世界。自愿的、樂生的勞動和足夠的閑暇時間才能使人的現實生命得到充實、飽滿,因此,要消除異化勞動。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奔跑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社會前進的基石。因此,實現人的現實生命的第三個條件:人的全面自由發展?,F實的人是社會的,人的所有能力的發展是在社會交往中實現的,在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私有制條件下,資本家逐利,工人求生存,個體被商品控制、奴役,人是物化的人,個體之間相異化,一切都是物與物的關系。異化勞動使人局限在既定范圍內,導致人的不完全發展。人是畸形的、片面的、不完整的。人的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是人的本性的復歸,是對個體本質的占有,因此,要消除勞動異化,最根本的是消除私有制,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產主義社會?!肮伯a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166。
馬克思主義生命生產理論從人的現實生命出發,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生命本質的異化,指出了人的現實生命的實現的途徑,展露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注現實生命、重視個體發展的人學思想。馬克思生命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它為我們研究人類歷史提供了現實的、全面的視角,既展現了人類發展的主題要旨,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