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梅
根據病因可將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其中原發性高血壓指血壓升高原因不明者[1]。2型糖尿病主要與胰島素功能降低(未完全喪失)有關,約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血糖變異性又稱血糖波動、血糖穩定性、血糖漂移,指機體血糖在其峰值與谷值之間波動的非穩定狀態;有研究表明,血糖變異性增大不僅會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身體狀況,還會導致2 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升高、臨床治療效果變差[3-4]。近年來,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數量增多,但目前關于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變異性的研究報道較少[5]。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變異性及其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2 月—2017 年2 月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80 例,納入標準:(1)年齡≥60 歲;(2)口服降壓藥、降糖藥并采用非胰島素治療方案。排除標準:(1)有過敏史及精神疾病病史者;(2)伴有糖尿病酮癥或酮癥酸中毒者;(3)合并嚴重肝臟、腎臟疾病者;(4)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6]。根據72 h 平均血糖(MBG)及血糖標準差(SDBG)將所有患者分為A 組(72 h MBG ≤3 倍SDBG,n=53) 和B 組(72 h MBG >3 倍SDBG,n=27)。A 組患者中男39 例,女14 例;年齡60~89 歲,平均年齡(73.4±12.9)歲;體質指數(BMI)為18.6~29.2 kg/m2,平均BMI 為(24.1±3.2)kg/m2。B組患者中男20 例,女7 例;年齡60~86 歲,平均年齡(70.8±11.6)歲;BMI 為17.7~29.4 kg/m2,平 均BMI為(23.9±3.7)kg/m2。兩組患者性別(χ2=0.002)、年齡(t=0.881)、BMI(t=0.11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觀察指標
1.2.1 血糖相關指標 (1)采用免疫熒光層析法、糖化血紅蛋白(HbA1c)定量檢測試劑(粵械注準2015240 0068)檢測兩組患者HbA1c水平[7];采用血糖含量檢測試劑盒(Solarbio,BC2495-100 管/96 樣)檢測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PG)。(2)采用美國CGMSGOLD 型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監測兩組患者72 h 血糖,該系統主要由探頭、發送器、記錄器和信息提取器組成,可通過監測患者皮下組織間液葡萄糖濃度而反映血糖濃度[8],監測期間需將探頭置于患者左上臂皮下組織以便于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并需連續監測完整的3×24 h;CGMS每10 s 接受1 次電信號,每10 min 記錄1 組血糖平均值并自動計算出MBG、SDBG。
1.2.2 血壓相關指標 采用美國偉倫ABPM6100 型動態血壓監測儀(ABPM)監測兩組患者24 h 血壓,監測時需使用袖帶將ABPM 系于患者左上臂以便于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并于患者休息30 min 后開始監測,之后每30 min 監測1 次,記錄日間平均收縮壓(DSBP)、日間平均舒張壓(DDB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并計算收縮壓變異性(△SBP)、舒張壓變異性(△DBP),其中△SBP=(DSBPNSBP)/DSBP×100%, △DBP=(DDBP-NDBP)/DDBP×100%。需要指出的是,為保證血壓監測結果準確性、減少佩戴及摘除儀器的影響,患者需連續監測26 h,并以24 h 平均血壓不超過135/85 mm Hg(1 mm Hg=0.133 kPa)、日間平均血壓不超過140/90 mm Hg、夜間平均血壓不超過130/80 mm Hg 為有效數據。
1.2.3 血生化指標 兩組患者入院后常規檢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肌酐(Scr)等生化指標。
1.2.4 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情況,包括頸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狹窄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 分 析, 年 齡、BMI、HbA1c、FPG、SDBG、DSBP、DDBP、NSBP、NDBP、△SBP、△DBP、TC、TG 屬計量資料并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 ,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Scr 屬計量資料但不符合正態分布,以M(QR)表示,采用秩和檢驗;性別、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屬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SDBG 與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秩相關分析,SDBG 與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HbA1c、FPG、△SBP、△DBP 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相關指標 A 組患者HbA1c、FPG、SDBG 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壓相關指標 兩組患者DSBP、DDB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NSBP、NDBP高于B 組,△SBP、△DBP 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生化指標 兩組患者TC、TG、Sc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情況 A 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為35.8%(19/53),高于B 組的29.6%(8/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54,P=0.027)。
2.5 相關性分析 Spearman 秩相關分析結果顯示,SDBG 與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呈正相關(rs=0.340,P=0.027)。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SDBG 與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HbA1c(r=0.190,P=0.007)、FPG(r=0.001,P=0.019) 呈正 相 關, 與△SBP(r=-0.350,P=0.003)、 △DBP(r=-0.370,P=0.005)呈負相關;亞組分析結果顯示,SDBG 與A 組患者△SBP(r=-0.130,P=0.541)、△DBP(r=-0.090,P=0.569)無直線相關關系(見圖1),與B 組 患 者△SBP(r=-0.440,P=0.004)、 △DBP(r=-0.340,P=0.031)呈負相關(見圖2)。
表1 兩組患者血糖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HbA1c=糖化血紅蛋白,FPG=空腹血糖,SDBG=血糖標準差;A 組患者72 h 平均血糖≤3 倍SDBG,B 組患者72 h 平均血糖>3 倍SDBG
組別 例數 HbA1c(%) FPG(mmol/L) SDBG(mmol/L)A 組 53 10.2±2.5 9.7±3.0 3.5±1.5 B 組 27 8.2±2.9 8.1±2.7 2.7±1.2 t 值 2.351 2.092 2.405 P 值 0.007 0.019 0.018
表2 兩組患者血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血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DSBP=日間平均收縮壓,DDBP=日間平均舒張壓,NSBP=夜間平均收縮壓,NDBP=夜間平均舒張壓,△SBP=收縮壓變異性,△DBP=舒張壓變異性
組別 例數 DSBP(mm Hg) DDBP(mm Hg) NSBP(mm Hg) NDBP(mm Hg) △SBP(%) △DBP(%)A 組 53 132±9 89±6 125±8 84±6 5.1±0.8 5.4±0.9 B 組 27 136±8 89±6 120±8 77±6 11.6±1.3 13.9±1.5 t 值 1.640 0.144 2.902 5.849 27.630 31.651 P 值 0.106 0.886 0.004 <0.01 <0.01 <0.01

表3 兩組患者血生化指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biochemica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圖1 SDBG 與A 組患者△SBP、△DBP 相關性的散點圖 Figure 1 Scatter plot for correlations of SDBG with △SBP and △DBP in A group

圖2 SDBG 與B 組患者△SBP、△DBP 相關性的散點圖Figure 2 Scatter plot for correlations of SDBG with △SBP and △DBP in B group
成人原發性高血壓指安靜狀態下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而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常伴糖、脂代謝紊亂及心、腦、腎、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9]。2 型糖尿病多在35~40 歲發病,并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近年來,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多,多數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等,但其大血管及微血管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10-11]。近年研究表明,血糖變異對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臨床治療效果、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風險及整體健康狀況均有明顯影響[12]。SDBP 主要描述血糖的離散趨勢,具有簡單易行、患者經濟負擔小、無應用場所限制等優點,幾乎是最經典的血糖變異的評價指標[4]。
有研究表明,HbA1c水平與2 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有關,HbA1c水平越高則2 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越重[13]。本研究根據72 h MBG 及SDBP 對80 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結果顯示,A 組患者HbA1c、FPG、SDBG 及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高于B 組,進一步行相關性分析發現,SDBG 與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HbA1c、FPG 均呈正相關,提示血糖變異性與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血糖控制效果及2 型糖尿病嚴重程度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患者NSBP、NDBP 高于B組,△SBP、△DBP 低于B 組,進一步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SDBG 與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SBP、△DBP 呈負相關,提示SDBG 越大則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SBP、△DBP 越小,與曹惠紅等[14]研究結果一致;但本研究亞組分析結果未發現SDBG 與A 組患者△SBP、△DBP 無直線相關關系,僅發現其與B 組患者△SBP、△DBP 呈負相關,提示血糖變異性對72 h MBG>3 倍SDBG 的老年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壓變異性影響較大,臨床應加強對此類患者的重視與血糖管理,以減少血糖變異的不利影響[15]。
綜上所述,血糖變異性與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血糖控制效果、2 型糖尿病嚴重程度及血壓變異性有關,尤其對72 h MBG>3 倍SDBG 者血壓變異性影響較大,臨床除需注意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壓、血糖、血脂指標外[16],還需加強對血糖變異及血糖管理的重視;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指標不夠系統、未發現血糖變異與血脂指標的相關性且血壓變異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具體影響機制尚不能明確,今后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