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彪,邱泳波,陳淑珍,許偉珍,林育超,陳森,李祖設,楊揚,倪武
肺癌是我國病死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多與吸煙、環境暴露及遺傳因素有關,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約占肺癌患病人數的85%。NSCLC 病理分型包括鱗狀細胞癌(鱗癌)、腺癌、大細胞癌,與小細胞肺癌相比,NSCLC 癌細胞生長分裂速度較慢,擴散轉移較晚。肺切除術是臨床治療NSCLC 的常用手段,但術后并發癥尤其心肺并發癥發生率較高[1]。心肺并發癥指患者術后30 d 內或住院期間出現心肺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心房顫動、心腎綜合征、室性心動過速、急性心肌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心血管疾病及肺部感染、急性肺損傷等肺部疾病,可增加NSCLC 患者圍術期死亡風險。手術尤其是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可刺激機體產生較嚴重的炎性反應,致使機體氧需求量增加,代償性增加心搏出量,進而導致心肺并發癥[2]。因此,適當的術前管理及有效預測心肺并發癥對降低NSCLC 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肺功能檢查是評估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風險的一項重要方法[3],其中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每分鐘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MVV%pred)、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DLCO%pred)檢測簡便、快速且無創[4]。本研究旨在探討FEV1%pred、MVV%pred、DLCO%pred與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5 月在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及胸外科行肺切除術的NSCLC患者154 例,均符合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制定的《2010 中國肺癌臨床指南》[5]中的NSCLC 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擬行擇期肺切除術;(2)體質指數(BMI)<30 kg/m2;(3)年齡19~74 歲。排除標準:(1)合并收縮期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數<40%)、限制性肺疾病、哮喘者;(2)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3)長期服用止痛藥物者;(4)近2 個月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5)伴有視力、聽力明顯異常者;(6)伴有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根據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情況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未發生心肺并發癥,n=117)和研究組(發生心肺并發癥,n=37)。本研究經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心肺并發癥種類及定義
1.2.1 心血管并發癥 (1)心房顫動:無P 波且心室率不規則。(2)心腎綜合征:術后48 h 內血肌酐≥0.3 g/L,持續6 h 尿量<0.5 ml?kg-1?h-1。(3)室性心動過速:心率>100 次/min,連續3 個及以上自發性室性電除極。(4)急性心肌梗死:出現胸痛或不適(持續時間>30 min),心電圖檢查顯示ST 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出現寬而深的Q 波及T 波倒置,心肌酶及肌鈣蛋白升高。(5)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持續時間<24 h。
1.2.2 肺部并發癥 (1)肺部感染:體溫>38 ℃,膿痰,胸部X 線檢查顯示炎性改變,血氧飽和度<90%。(2)急性肺損傷:動脈血氧分壓/吸入氧濃度<300 mm Hg(1 mm Hg=0.133 kPa),胸部X 線檢查顯示雙側肺彌漫性浸潤,血氧飽和度<90%。(3)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動脈血氧分壓/吸入氧濃度<200 mm Hg,胸部X 線檢查顯示雙側肺彌漫性浸潤,血氧飽和度<90%。
1.3 治療 所有患者行開胸手術或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全肺切除術、肺葉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等,術后給予物理治療、疼痛管理、抗生素和抗血栓治療等。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肺功能指標,其中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手術方式、臨床分期、合并癥〔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冠心病〕;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pred、MVV%pred、DLCO%pred。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繪制ROC 曲線以確定年齡、FEV1%pred、MVV%pred、DLCO%pred 預 測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最佳截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本研究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率為24.0%(37/154),其中心房顫動19例、心腎綜合征1 例、室性心動過速1 例、急性心肌梗死1 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 例、肺部感染12 例、急性肺損傷2 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 例。
2.2 一般資料及肺功能指標 研究組患者年齡大于對照組,高血壓、COPD、冠心病發生率高于對照組,FEV1%pred、MVV%pred、DLCO%pred 低 于 對 照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男性比例、BMI、手術方式、臨床分期及血脂異常、糖尿病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預測價值 ROC 曲線顯示,年齡、FEV1%pred、MVV%pred、DLCO%pred 預測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47〔95%CI(0.686,0.801)〕、0.689〔95%CI(0.576,0.735)〕、0.695〔95%CI(0.631,0.754)〕、0.643〔95%CI(0.609,0.733)〕,最佳截斷值分別為69 歲、84%、74%、70%(見表2、圖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肺功能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多因素分析 根據ROC 曲線將計量資料轉換為二分類變量,將年齡(賦值:≤69 歲=0,>69 歲=1)、高血壓(賦值:無=0,有=1)、COPD(賦值:無=0,有=1)、冠心?。ㄙx值:無=0,有=1)、FEV1%pred(賦值:≥84%=0,<84%=1)、MVV%pred(賦值:≥74%=0,<74%=1)、DLCO%pred(賦值:≥70%=0,<70%=1)作為自變量,術后心肺并發癥(賦值:無=0,有=1)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9 歲、高血壓、COPD、FEV1%pred<84%、MVV%pred<74%、DLCO%pred<70%是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肺癌是我國病死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放化療為輔,其中肺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肺癌、肺結核及損毀肺等疾病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多數NSCLC 患者合并COPD、冠心病等基礎疾病,進而導致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升高[1]。此外,術后肺功能與肺切除程度、切除組織、剩余肺組織的相對功能及術前肺功能受損程度有關。相關研究表明,約30%的NSCLC 患者經肺切除術后出現心肺并發癥,且術后30 d 內病死率為0.6%~5.0%[6-7]。本研究結果顯示,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率為24.0%,其中心房顫動、肺部感染發生率較高,究其原因可能為肺切除術創傷較大,導致患者肺功能迅速下降,出現小氣道阻力增加、黏膜清除能力降低而致使氣道分泌物阻塞,進而引發肺部感染;另一方面,肺切除術后患者肺血管床明顯減少、肺循環阻力增加,致使右心后負荷增加、機體供氧量下降而引發低氧血癥、心律失常等嚴重心臟疾病。

表2 年齡、FEV1%pred、MVV%pred、DLCO%pred 對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預測價值Table 2 Predictive value of age,FEV1%pred,MVV%pred and DLCO%pred on postoperative cardio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SCLC

表3 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cardio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SCLC

圖1 年齡、FEV1%pred、MVV%pred、DLCO%pred 對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預測價值的ROC 曲線Figure 1 ROC curves for predictive value of age,FEV1%pred,MVV%pred and DLCO%pred on postoperative cardio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SCLC
肺切除術患者術前常規檢查包括心電圖、肺功能檢查及動脈血氣分析,其中肺功能檢查十分關鍵。SAWABATA 等[8]研 究 表 明,FEV1%pred 是 術前評估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敏感指標,FEV1%pred>80% 及DLCO%pred>80% 患 者 可 行 全肺切除術,且無需進一步評估。本研究結果表明,FEV1%pred<84%是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FEV1%pred 是術前評估患者肺功能的重要指標,其值降低表明患者存在通氣功能障礙,提示患者易發生肺部感染等肺部并發癥。肺活量(VC)僅可評估患者深呼吸的氣量,無法確定通氣量與呼吸速度的關系,因此VC 是靜態呼吸指標,而MVV 則是單位時間內以最大的呼吸幅度及最快的呼吸速度達到的通氣量,屬于動態呼吸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MVV%pred<74%是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與王丹丹等[9]研究結果一致。DLCO 是評估患者肺彌散功能的重要指標,肺毛細血管床、肺泡毛細血管膜減少可導致心肺并發癥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DLCO%pred<70%是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與WANG 等[10]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年齡>69 歲、高血壓是NSCLC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NSCLC 合并COPD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率較高[11]。心肺并發癥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心肺綜合征,導致肺功能進一步下降。有研究表明,合并COPD 是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12];但最近也有研究表明,術前肺功能損傷程度對NSCLC 合并COPD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影響較大[6],本研究結果與之相似。
綜上所述,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率 較 高, 且FEV1%pred<84%、MVV%pred<74%、DLCO%pred<70%是NSCLC 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通過術前檢測肺功能以評估NSCLC患者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風險,便于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但本研究是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小,存在一定選擇偏倚,且未對患者合并癥及術后FEV1%pred、MVV%pred、DLCO%pred 進行動態觀察,因此結果結論仍需聯合多中心、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證實。
作者貢獻:李業彪、邱泳波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李業彪、邱泳波、陳淑珍、李祖設、楊揚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邱泳波、許偉珍、林育超、陳森、李祖設、倪武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李業彪負責撰寫論文;陳淑珍負責論文的修訂;李業彪、倪武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