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雨
歐盟“支持電影計劃”曾經這樣定義“電影素養教育”:對電影的理解程度;對電影的選擇有意識與好奇;批判性地觀看電影并分析其內容;在創意移動圖像制作中操縱其語言和技術資源①。對于歐盟來說,電影素養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激發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對歐洲電影和視聽作品的興趣,增加他們對歐洲電影的認識。通過改善歐洲電影作品的流通,促進歐洲文化的多樣性普及。
在全球化時代,為保持本土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歐盟一直在努力構建一個國際多元和本土多元相融合的文化環境。尤其在制度建設層面,其引導與規劃成效特別顯著。2013年,“創意歐洲”計劃在歐盟實施,專門鼓勵針對兒童的媒體掃盲教育,強調建立讓兒童了解不同類型媒體與傳播手段(包括互動媒體、電影和圖像)的能力。
在“歐洲電影教育框架”指導下,奧地利聯邦教育、科學與文化部作為奧地利中小學教育的最高主管機構,為全國所有中小學(包括通識教育學校和職業教育學校)以及所有科目制訂了一套名為“媒體教育基本方向”的整體方案。該方案明確規定:電影教育旨在讓奧地利中小學生將電影理解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文本;研究并了解不同電影形式或流派;學習文本分析以及電影語言和電影制作技巧②。為配合該方案貫徹實施,針對在校課堂教學的“電影學校”和針對課外教學的“學校在影院”等項目應運而生。
1.電影學校(KINO MACHT SCHULE)
該項目負責人為奧地利教育、科學與文化部。每年以官方網站KINO MACHI SCHULE 為奧地利中小學在校教師提供影片觀摩指導。教師通過網站指導,有目標、有針對性地按年齡、分階段、多語種、多學科的為學生在課堂播放各類影片。通過影片內容與所學課程相結合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從各學科視角分析電影、認識電影、讀解電影。
“電影學校”官方網站推薦適合中小學課堂播放的影片內容十分豐富,涵蓋德語、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等多國語言,涉及宗教、哲學、科學等不同學科,充分體現了歐盟多語言、多文化的區域特色,具有顯著的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特點。
2.學校在影院(SCHOOL IN THE CINEMA)
“學校在影院”的項目負責人為奧地利國家電影博物館。近年來,電影教育作為整個歐洲媒體教育的一部分,已經成為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歐洲,將電影融入課堂教學或吸引學生進入影院的倡議絡繹不絕,而“銀幕放映”策略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奧地利國家電影博物館教育政策的主要基礎。
自1964年成立以來,奧地利電影博物館一直被視為一所“視覺學校”(DieZeit)。這是一個強調對現在及過去的動態影像進行趣味性和批判性審視的地方,并且這種審視應該在一個人進入大學之前完成。奧地利國家電影博物館認為影院是兒童與青少年接觸電影媒介最適合的地方。影院既是工業史上的一門技術,也是審美環境和社會情境的獨特交匯點。正是這一理念讓國家電影博物館高度重視影院放映,認為它是一種和電影教育傳統最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這一策略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同。
3.學校項目(SCHOOL PROJECTS)
“學校項目”是奧地利國家電影博物館的另一個重要項目,也是專門針對中小學教師和專業電影教育工作者的培訓項目。當前,兒童與青少年早已越來越早地面對來自及諸如電影、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視聽媒體的包圍,電影也越來越被視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媒介,以及與學生溝通的工具和橋梁。然而,歐洲的教師們常常會對他們應該如何傳達或傳達何種內容感到困惑。就此,奧地利國家電影博物館每年為教師舉辦一次為期四天的“電影研討會暑期學校”項目,從“電影作為藝術”和“電影作為文學”兩極展開探索,提出問題、方法和經驗,為課堂教學提供多種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國家電影博物館還有一個名為“聚焦電影”的課程,涵蓋從紀錄片史論到實踐操作等多種學習板塊,以適應教師更加多樣與深入的進階學習。
所有這些都基于奧地利國家電影博物館對電影教育的理解:電影教育必須在一個人未成年時開展。電影教育不僅僅是看電影,也不僅僅是電影史和相關名詞的匯編,電影的重點應該是傳達一種多層次經驗。例如什么是電影,電影的材料、文本、藝術形式是什么,電影應該為人們提供哪些形式的審美體驗等等。
自2002年至今,奧地利國家電影博物館每年都會邀請眾多5 至18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觀摩影片,參加各類電影講座,參與各種拍攝和實驗室項目,內容覆蓋五大部分100 多個不同分項,為奧地利國民素養教育提供了堅實基礎。
奧地利國家義務教育體系為4+4+4,即小學4年,初中4年,高中4年。其實早在12年義務教育之前,電影教育已經進入奧地利學齡前兒童的學習視野。例如維也納幼兒教育機構在本地推廣的定格黏土動畫課程,已經取得一定成績。該課程由教師帶領,以學前班兒童的創意構思為核心,通過兒童自己動手制作黏土模型,教師幫助拍攝定格照片并合成等,共同完成一個15-20 秒的動畫短片。

圖1
圖1 是一部名為《老鼠/蟲子》的幼兒園學前班短片示范作品。該片樣式簡潔、風格明快、趣味性十足,充分展現出該階段教學目標在于對學齡前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拓展。短片通過一只吃奶酪的小老鼠逐漸長成為一只有著很多節的大蟲子的意外故事,表達了童真童趣和無拘無束的想象力,展現出創造性思維培養在歐盟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素養教育中的一貫思路和立場。
橡皮泥/黏土動畫這一短片樣式已廣泛應用于歐盟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素養和其他教育領域。2017年6月,一個名為歐盟“無國界故事”的非盈利性組織在瑞典哥特蘭島為107 名來自各國的兒童與青少年難民舉辦了為期三天的視頻動畫實驗培訓活動。該活動目標是通過圖片和影片克服講述故事的語言障礙。“我們永遠不會告訴孩子他們的故事應該是什么,我們只是讓他們表達他們想要的—這可能是一個夢,一個記憶,或者只是一個幻想。……使用動畫的好處是,它可以讓難民不用出鏡,保持匿名,因為他們希望這樣。”③
這種通過新媒體和融媒體手段培養兒童故事講述能力的活動已經越來越多出現在歐盟文化藝術領域的長期規劃中。2017年,國際組織“歐洲講述故事聯合會”(FEST)獲得歐盟委員會“創意歐洲”項目資助,旨在深入提高與發展歐洲各國民眾講述故事的能力和水平,以增強國民素養,并以故事講述夯實歐盟各國的文化印記。
雖然電影素養教育已作為歐盟媒體計劃的一部分,在各成員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大力推廣,但其執行情況和效果仍然有待考量。2015年,歐盟一份關于歐洲學校電影教育的研究報告指出:“歐洲的學校沒有充分利用電影和其他媒體手段”。研究者發現主要有三點阻礙了電影素養教育在歐洲中小學校的推廣。1.學校:通常認為電影素養不是一門學科,而是其他學科的輔助。電影素養教學往往取決于個別教師的主動性。2.電影業:雖然一些歐盟成員國有相當完善的電影播放許可證制度,但業內并未優先考慮為學校提供播放許可。3.版權法:雖然歐盟成員國在教學中已經開始使用有版權保的電影資源,然而內容依然有限。
報告指出:歐共體和成員國應該積極推動電影素養教育的多文化背景;加強教師和學校對此影響的認識;強調視聽內容和媒體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力;提高學生通過電影素養教育獲得重要的批判性和創造性能力;通過培訓讓教師能夠勝任電影和媒體素養的教學工作④。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即使在歐洲這樣經濟和文化均十分發達的地區,大范圍推廣中小學電影素養教育依然存在種種困難與障礙。這其中不僅有來自傳統教育觀念的阻礙,也有需要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等社會條例才能規范解決的問題。只有各方聯動,電影素養教育才能夠實現大面積推廣。此外,如何監督政策制定后的執行情況,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方案,也是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素養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
作為頂層設計,歐盟電影素養教育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首先,特別重視早期電影素養教育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強調開拓兒童與青少年在藝術上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其次,堅持以歐洲本土電影為主導,保持公民對歐洲電影和本土文化與審美的持續理解力和接受力,維護歐洲文化印記。第三,以多語種電影為基礎,維護歐盟區域內部的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并在制度層面做到可持續發展。最后,堅持放映跨國合作影片,強調多元文化視角,引入世界公民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些策略讓歐盟兒童與青少年在建立和維護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放眼國際、保持全球競爭力等方面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在維護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方面,奧地利教育系統認為,英語固然很重要,但世界很大,英語只是眾多外語之一。雖然所有中學都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但同時奧地利也鼓勵學生學習第二外語和第三外語。例如為學生開設第二外語課程法語和拉丁語,第三外語課程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有些學校還會提供更多樣的語言學習,如斯拉夫語和日語等。
以往關于歐盟公民電影素養教育的動因分析,研究者大多集中于電影作品能夠從價值觀方面引導兒童和青少年了解社會、文化與生活,建立起對電影的審美機制。然而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歐盟電影素養計劃的核心目標是保持文化自信。簡而言之,就是在好萊塢商業電影和美式文化強烈沖擊下的今天,保持歐盟公民對本土電影和本土文化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并從兒童時期建立起公民對本土文化價值體系和審美體系的親近感與認同感。
兒童與青少年時代的文化烙印對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往往會影響其一生的美學觀和價值觀。實際上,這種讓孩子從小建立對本土文化理解力和接受力的策略,不僅維護了歐洲傳統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還在制度層面保證了歐盟兒童與青少年成長為一個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世界公民。在傳統與多元文化相互滲透下長大的孩子,成年后便不會輕易被擁有強大商業話語權和強感官刺激的好萊塢電影打敗。
反觀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曾大量引進日本電視動畫片。日本動畫在國內蔚然成風,日漫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深刻影響中國的七零后八零后,電視臺可謂主要推手。及至九十年代,美國孩之寶公司配合玩具營銷為各地方電視臺免費提供《變形金剛》系列動畫,《變形金剛》成為九零后的共同記憶。而看著這些動畫長大的孩子則在二十年后成為好萊塢真人版《變形金剛》系列的中國主流消費人群。可見,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建構起來的審美和價值觀會伴隨孩子一生,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和警醒。
如果說“傳播本土文化、保持文化自信、激發創新精神”是歐盟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素養教育的首要目標,那么“在全球化時代的大眾文化領域與通俗文化領域占領一席之地,具有文化競爭力和文化話語權”則是該體系建構的最高任務。
歐盟各國對建構公民的本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非常強烈,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將本土價值觀和傳統文化轉化為普通公民的情感認同與行為習慣。事實上,文化自信是一種建立在對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深刻認同基礎上的更為廣泛和深厚的自信。從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之中尋找與構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文化自強上的必由之路。
傳統與創新的融合一直是歐洲文化和藝術的一門顯學。無論建筑、音樂、戲劇、舞蹈還是影視作品,歐洲當代藝術都在傳統載體的基礎上展現出顛覆與創新。這種創造力根植于他們對本土文化的強烈使命感與自豪感。可以說,藝術上的創新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必然。
創新不僅是思維命題,也是經濟命題,更是文化命題。文化自信能夠不斷激發藝術家的創造力,讓他們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以新的樣式重構傳統文化。以文化自信為引領,厚植傳統文化,不斷開拓創新正是奧地利經驗的精髓所在。
術的橫行源于道的不彰。今天,當我們探討中國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素養教育體系建設,首先應該思考并探討如何通過體系構建起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中國文化美學觀和價值觀系統,構建起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自信與自覺。筆者以為,這也許正是我們研究該主題的最終目標和意義所在。
資料來源:
①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audiovisual-and-other-media-content.
②www.ec.europa.eu.
③https://ec.europa.eu/programmes/creative-europe/news/20170929-childs-picture-worth-thousandadult-words_en_en.
④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news/schools-europe-are-not-using-films-and-audiovisual-material-full-concluded-eu-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