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星
媒介素養這個概念是舶來品,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歐洲。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主要是強調人們運用媒介的能力,最基礎的就是媒介信息理解、解讀和批判的能力,在此之上,強調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服務的能力,這是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必備的能力之一。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越來越廣泛地參與了大學生群體的生活。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員,高職學生是其中龐大而又特殊的群體。和本科學生一樣,他們的年齡段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信息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不同的是,部分高職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和自律性上都比不上本科學生,他們比本科生更難區分或者甄別信息,他們的媒介素養更亟待加強。
為了更真實地掌握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狀況,2019年3月,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以“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狀況”為主題的在線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是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調查采取了隨機抽樣的辦法,在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隨機抽取了8 個學院進行統一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980 份。調查樣本的構成情況如下:男生552 人,女生 428 人;其中,25 歲以上 2 人,18 歲以下 188人,18 到25 歲790 人。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我校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基本情況已經反映出來,管中窺豹,我們能對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有更理性的思考。
1.高職學生每天手機上網時長2 小時以內的占9.29%,2-4 小時的占37.35%,4-6 小時的占36.84%,上網6 小時以上的占了16.53%。我校高職生每天平均有8 節課,一節課45分鐘,一天正常上課時間有6 小時,也就意味著有53.37%的學生的上網時長是約等于甚至是大于學習時長的。
2.在高職學生使用手機的目的中,最多的是交友聊天,占了83.98%;其次的是學習知識,占了76.02%;網上購物的學生占了61.63%;收看新聞的學生占了51.63%;進行網絡游戲的學生占了49.9%。本題為多選題,就是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手機更多的還是用于交友聊天。
1.在新聞對事件真相的還原上,有63.67%的學生認為可以比較屬實,只是略有出入;25.2%的學生認為新聞帶有記者的主觀偏向性;7.45%的學生認為可以準確還原;2.76%的學生認為新聞會歪曲事實;有9 個學生認為新聞都是亂寫的,占了總人數的0.92%。
2.新聞評論中有失實的情況,50.82%的學生會糾正,49.18%的學生不會糾正,各占一半。
3.在處理事情做決定時,76.73%的學生會將新聞報道作為輔助判斷的依據,7.35%的學生會將新聞報道作為主要判斷依據,15.9%的學生完全不受新聞報道的影響。當不同媒體上刊載的新聞信息內容不一樣時,選擇相信電視內容的學生有54.9%,選擇相信手機新媒體的學生占24.29%,選擇相信報紙的學生占19.69%,選擇相信雜志的學生占1.12%。在上述調查中我們看到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手機媒體的公信力已經超過了報紙和雜志。
4.對待網絡謠言和炒作的態度上,42.45%表示只是圍觀,看過了就忘;31.94%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不相信這些,也沒有轉發過;但22.96%的學生表示自己相信過,可是沒有轉發;而26 名學生表示自己相信和轉發過。
如果沒有網絡,47.24%的學生會約好友去做其他的事情;32.96%的學生會進行體育運動;16.94%的學生會去圖書館或者教室學習;有28 人無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這部分學生占了總數的2.86%。
根據調查數據我們發現,高職學生對于媒介信息的接受越來越趨于理性,不再是全盤接受,而是根據自身實際來選擇性接受信息。這也就意味著引導學生去選擇正確的、有用的信息迫在眉睫。
部分高職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很高,甚至離開了網絡就會無所適從。部分高職學生合理安排手機使用時間的能力較差,學生更多地只是把手機當作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交友聊天、上網購物、網絡游戲是很多“低頭族”的主要使用方式。他們對媒介知識的學習大多是自發的,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實踐。
高職學生目前處在一個兩難境地,面前都是水,卻不知道哪一杯水可以飲用。手機是學生主要的社交媒體,也是主要的信息源頭。可是學生對手機的信任度仍舊趕不上電視媒體。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了信息接收者、信息的發布者以及信息的擴散者。繁雜海量的信息本就增加了高職學生篩選和甄別信息真偽的難度,熟人發布和擴散使得口口相傳在網絡世界得以延伸,為信息增加了一層對發布者的信任濾鏡,讓甄別難度增大。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高職院校和教師本身對媒介素養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以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媒介素養教育多是夾雜在“三全育人”過程中,以意識形態教育為主,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媒介素養教育效果一般。更有甚者,媒介素養教育被束之高閣。部分高職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足夠重視卻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只能通過兼職的形式組建教學隊伍。
1.高校應提高重視程度,將媒介素養的培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媒介素養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對媒體信息的解讀能力、批判能力、讓信息服務于我們生活和發展的能力。我們不可將其過度“意識形態化”,甚至是簡單化,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高校要給予政策和資金的充分支持,在頂層設計上要將媒介素養的培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媒介素養的公共選修課,逐步提高全體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還應定期邀請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走進校園,結合高校學生在媒介接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專題講座。
媒介素養教育的另一個重點是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媒介素養直接決定和影響了學生的媒介素養。高校要多渠道提升全體教師的媒介素養能力,除了組建專業的媒介素養教師隊伍之外,還要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短期或長期媒介素養培訓、參加媒介素養知識講座等。
2.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拓寬培養渠道和方式方法,協同育人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如果提高了自己的媒介素養,對學生的管理就可以借助互聯網完成,也能迅速掌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更主動地對信息篩選甄別后,呈現給學生真實正面的信息。所以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并將提高方法和能力傳授給學生。
當然,學生媒介素養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需要專業教師的努力以外,其他教師也需要參與其中。其他任課教師在遇到有爭議的事件時,要主動出擊,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問題。班主任則可以利用主題班會、團日活動,根據學生所反饋的問題、最近媒體的熱點話題進行案例教學。
3.學生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媒體的應用管理和實踐能力
我們要發揮高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動員學生在校內的各大媒體進行實踐。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學校公眾號都是很好的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基地,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融入到新聞生產和運作的過程中,他們才會對新聞傳播的各種技能和知識形成更理性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