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目的:探討非藥物治療對2型糖尿病預后的作用。方法:將137三年,觀察患者預后。結果:經過非藥物治療的病人注重非藥物治療,并發癥出現率低,無死亡病例。
【關鍵詞】糖尿病;非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R5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糖尿病在我國發病率呈飛速增長的趨勢,我國糖尿病絕大多數屬2型,2013年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達10.6%。2015年我國成人糖尿病人數量為1.096億,居世界第一位。① 目前對糖尿病患者生命構成最大威脅的是血管病變,約70以上患者死于血管性病變的各種并發癥。多個臨床研究結果證明嚴格控制血糖,微血管病變明顯降低,UKPD和DCCT延后研究結果顯示早期血糖干預治療大血管病變后期獲益。② 因此控制血糖是糖尿病療的基本內容。《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提出,吃、動平衡,合理用藥。糖尿病防治中飲食和運動療法是治療的第一步。③ 本文就糖尿病的非藥物治療教育管理方法進行探討。
1 一般臨床資料:
2015年1月——2018年12月門診的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40—80歲、男54例、女83例。均未接受系統化的2型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
2 方法:
將137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69例,實驗組68例。其中,實驗組無并發癥患者57例,以50—65歲居多,占82.6%;對照組無并發癥患者55例,50—60歲占80.9%。對實驗組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給予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相結合。②
2.1 糖尿病的發病因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并發癥等以簡單通俗易懂的方式根據病情在病人就診時進行講解。
2.2 飲食療法:糖尿病患者善饑多食,糖、脂肪、蛋白質、電解質、維生素、水、酸堿平衡代謝均會出現紊亂。因此,嚴格控制患者每日總熱量的攝入及教育病人均衡膳食,規律定量飲食,個體化制定食譜,并嚴格遵守、長期堅持,同時戒煙戒酒。
2.3 運動療法:對無禁忌證的患者制定個體化運動計劃,指導病人,每周進行3-5次有氧代謝運動,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羽毛球、健身操等。運動強度以達到靶心率后持續20~30分鐘,以運動后精力充沛,不易疲勞,心率在運動后十分鐘內回復至安靜時心率為適合運動量。
2.4 按醫囑規律用藥,不擅自減藥、停藥。指導患者用藥,為病人制定服藥時間表,藥物名稱、劑量,提高病人服藥依從性。
2.5 制定患者血糖、體重監測時間表,定期監測、維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和體重,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
3 結果:
無并發癥糖尿病患者每月回訪一次,有并發癥患者每月回訪兩次。以患者任意情況下的血糖值在最后一年維持正常,糖化血紅蛋白維持正常,口服降糖藥在維持量或以非藥物治療為主為有效;以血糖不穩定、經常口服降壓藥治療量或經常調整藥量,使用胰島素、住院治療、出現并發癥為無效。
實驗組經提供飲食、運動治療后及健康教育后,了解了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服藥依從性高,多數人保持嚴格的飲食控制方式、均衡膳食,維持理想的血糖值和體重;重視煙酒對血糖的影響。實驗組三年內無一例患者住院治療,病情非常穩定。但實驗組中仍有5例出現了高血壓、高脂血癥的并發癥。對照組服藥依從性差、服藥隨意、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值時常達到危急值標準,從不控制飲食,有煙酒嗜好者無一例戒煙戒酒、有37例喜歡油膩飲食或甜食,有41例患者體重不同程度增加,最多的增加15.2Kg;有5例在并發癥出現后體重下降,三年內有23例患者出現高血壓、高血脂、腦梗塞、腎功能不全、冠心病、眼底血管病變、糖尿病足等并發癥,有37例因并發癥而住院,其中11例已死亡,死因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腎病伴腎功能衰竭。
4 討論:
2型糖尿病發病因素中環境因素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可以通過對環境因素的認識和控制來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對糖尿病患者給予以飲食、運動即非藥物治療為基礎,配合藥物的綜合治療。在管理中對飲食、運動、服藥劑量和服藥時間、血糖、體重監測給予嚴隔監控,使血糖、體重控制在理想范圍、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減少發生血管病性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預防并發癥,提高患病人群的生活質量,減少糖尿病的死亡率。只有讓患者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的發病因素和防治知識、才會重視、早發現、早治療和主動控制血糖。因此飲食、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教育管理非常關鍵,這對糖尿病病的預后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內科學[M]. 第9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01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