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華
【摘 要】崩漏,既為婦科常見病,亦為疑難病,數西醫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快速止血尤為重要,筆者運用艾灸結合皮內針能夠快速止血,3年期間治療10余例,療效肯定。
【關鍵詞】艾灸;隱白穴;皮內針;止血要穴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崩漏,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既是婦科常見病,亦是疑難重證。對應于西醫的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本病由于經期紊亂及經量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且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為此,臨床中如何快速止血顯得尤為重要,近3年運用艾灸結合皮內針為近10余例崩漏患者快速止血,效果滿意。現通過典型案例,簡要分享個人體會。
一、病例分享:
患者,亢某,女,46歲,初診日期:2017.9.6。近半年月經紊亂、經期時前時后、量時多時少、色黯時夾有血塊、經前兩脅、兩乳頭脹痛不敢碰,此次月經行經2月余,淋漓不盡,伴心煩起急、口干、舌黯,舌體胖大,舌底脈絡瘀滯、苔薄黃、脈弦細。B超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經我市某醫院婦科診斷為:更年期功能性子官出血。中醫診斷:崩漏,證屬肝木克脾土、氣滯血瘀。治宜疏肝健脾理氣、調血祛瘀。兼以清熱涼血。處方:艾灸隱白穴。皮內針選穴:耳穴:膈、脾、腎上腺、腦垂體、肝、脾、子宮、盆腔。艾灸,每日1次,皮內針每24小時更換1次,治療3次后經血即止,后續按照治療崩漏的塞流、澄源、復舊治崩大法繼續調理。
二、個人體會
《景岳全書·婦人規》云:“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這些論述明確地指出了崩漏屬月經病范圍。《景岳全書·婦人規·崩淋經漏不止》云: “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其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多因虛損、血熱、瘀血導致血海蓄溢失常,沖任失固,不能制約經血,經血非時而下。[1]早在《內經》中便有“陰虛陽搏謂之崩”的記載,其說為后世醫家研究崩漏莫定了理論基礎。《諸病源候論》專立有“崩中漏下候”,指出“沖任之脈虛損,不能約制其經血,故血非時而下”,歷代醫家對崩漏的病因病機以及辦證論治的研究各有側重,是后世研究崩漏的重要參考。如明代方約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復舊治崩大法,至今為臨床治崩所遵循[2]。崩漏對應于西醫的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簡稱“功血”,是由于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障礙所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而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存在的一種婦科常見疾病。西醫主要采取對癥治療、激素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中醫采用辨證分期治療,療效好,副作用較少。
艾灸療法古已有之,歷代醫家對灸法都很重視,有獨到見解。有的認為艾灸能通治百病,不論虛實寒熱,無所不宜;有的認為只適宜陰盛陽虛的寒證,不能用于熱證,有的認為也可以用于實熱證中。艾灸療法具有升提中氣,固崩止漏的作用,所以筆者在治療崩漏中運用艾灸隱白穴。隱白[3],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慢驚風。隱白穴為足太陰脾經井穴,井穴為五腧穴之一,多位于手足之端,比喻為水之源頭,脾臟司統血,所以艾灸隱白穴可以從血之源頭進行塞流,起到止崩的目的。
皮內針療法源自于《靈樞·官針》中所記載的“十二刺”的“浮刺”,將特制的針具埋藏固定于人體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針法,又稱埋針法。皮內針療法,選用處方用穴不一,有與毫針配合使用,用于體穴,有單獨用于耳穴。皮內針不僅具有普通毫針的針刺作用,還具有作用時間長、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安全無痛苦、患者容易接受等特點[4]。所選穴位為耳穴中膈、脾、腎上腺、腦垂體等止血要穴,再加上相應部位子宮、盆腔,直達病所。筆者近3年臨床中發現崩漏患者在腰骶部或腹部多有疼痛墜脹感,故艾灸治療選穴時除選用傳統中的隱白穴外再加上阿是穴。實踐中患者的崩漏經血不止多數于3次左右即止。
由于此療法具有操作簡便,起效快的優勢,且療效肯定,適合臨床推廣,顧分享給各位同仁。
參考文獻:
王茜,段曉玲,宋丹等. 謝萍論治崩漏經驗[J].河南中醫,2019,39卷(7):1031-1033.
羅元愷,曾敬光.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5.
(明)楊繼洲著;夏魁周校注.針灸大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56.
陳燕荔,潘麗佳,周丹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皮內針療法處方用穴規律初探[J].河南中醫,2016,36卷(11):20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