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倩
【摘 要】目的:探討磁共振檢查技術在肛瘺分型與內口定位中的應用。方法:對50例肛瘺患者基礎資料收集整合并納入研究對象,經回顧性分析,統計整合兩組與診斷的相關數據指標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50例患者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高,P<0.05;50例患者MRI對內口、瘺管、肛周膿腫數目診斷結果的準確性較高,P<0.05。結論:磁共振檢查技術在肛瘺分型與內口定位中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診斷結果與手術診斷結果無明顯差異性。
【關鍵詞】磁共振;肛瘺分型;內口定位
【中圖分類號】R6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50例肛瘺患者基礎資料收集整合并納入研究對象,病例資料收集時間為2015年5月~2016年6月,經回顧性分析,男女性別比例為36:14,最大年齡與最小年齡分別為63歲、19歲,平均年齡(36.97±6.51)歲。經檢驗發現組間基礎資料無P≤0.05的統計學差異值,即P>0.05,可開展統計學處理。
1.2 研究方法
50例患者均采用GE MR Signa HDxt3.0T磁共振進行掃描成像。
掃描序列及參數為:矢狀位t2wi-tr3840ms,te105ms,切片厚度4mm,間隔1mm,fov260mm*260mm;軸向t2wi脂肪抑制tr2620ms,te100ms,切片厚度3mm,間隔0.3mm,視野200mm*200mm。軸向t2wi tr5920ms,te130ms,厚度3mm,間隔0.3mm,fov200mm*200mm;軸向t1wi tr380ms,te8ms,厚度3mm,間隔0.3mm,fov200mm*200mm;增強軸位t1wi脂肪抑制序列,tr420ms,te8ms,厚度3.0mm,間隔0.3mm,fov200mm*200mm;增強冠狀t1wi脂肪抑制序列,tr560ms,te8ms,層厚3mm,間隔0.3mm,fov200mm*200mm[1]。
1.3 觀察指標
(1)對比50例患者診斷結果的一致性;(2)對比50例患者MRI對的內口、瘺管、肛周膿腫數目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包(版本:SPSS21.0)對組間統計數值加以輔助分析,對應執行t檢驗、x2檢驗用以開展計量、計數資料的檢驗,對應以()、(n)%表示計量、計數資料數據,當P<0.05即表明數值比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50例患者診斷結果的一致性
由表1得知,50例患者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高,P<0.05。
2.2 對比50例患者MRI對內口、瘺管、肛周膿腫數目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由表2得知,50例患者MRI對內口、瘺管、肛周膿腫數目診斷結果的準確性較高,P<0.05。
3 討論
磁共振掃描方法如下:50例肛瘺患者無需進行腸道準備以及肛內置物,可直接進行掃描成像,患者采取仰臥位,先行平掃,后行增強掃描。患者完成掃描后,由兩位臨床診斷經驗較多的醫師進行閱片,并且針對圖像給出初步診斷結果。觀察分析原發性瘺內口、外瘺口的具體位置和數量、瘺道的數目和走向、是否有肛周膿腫情況的發生,以及病變情況與肛周組織如肛內外組織的關系,包括:括約肌、直腸和肛管。并按照Parks三步法,主要是根據瘺管走向以及內外括約肌位置進行分析,可分為四個類型分別是:括約肌上型、括約肌間型、括約肌外型、經括約肌型。采用截石位時鐘方向定位確定內口位置,與MRT軸進行對應,肛管定位為12點、左側中央3點、左側中央9點、后縱6點[2-3]。診斷結果確定方法是將術中診斷結果與MRT診斷結果對應,評價高分辨率磁共振在肛瘺、內口、瘺分類、肛周膿腫形態、分布及定量診斷中的準確性,磁共振成像顯示的內口位置與手術顯示的相同象限內正確。
綜上,50例患者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高,P<0.05;50例患者MRI對內口、瘺管、肛周膿腫數目診斷結果的準確性較高,P<0.05。磁共振檢查技術在肛瘺分型與內口定位中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診斷結果與手術診斷結果無明顯差異性。
參考文獻:
趙福香,曹夢杰.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肛瘺的磁共振診斷與應用價值[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2):84.
夏瑞可,蘇繆廣,嚴志漢.磁共振T1增強掃描對復雜性肛瘺診斷及分型的價值[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49(06):437-441.
周清云,張兵,黃傳芳.1.5T磁共振MRI在復雜性肛瘺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