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淼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人體中的結腸和直腸統稱為大腸,作為消化系統中的一部分,結直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保證人體健康,同時還能夠儲存人體中的排泄物。如果結直腸中的細胞成長失去控制,則會引發結腸和直腸出現癌變的可能,從而引發結直腸癌,這種疾病會隨細胞的生長危機到人體中的其他器官,嚴重甚至會引起死亡。當前,受一些錯誤觀念的引導,導致人們認為身體一旦被檢查出癌癥等于背叛死刑,其實不然,結直腸癌越早期治療,生存幾率就會越高。引發直腸癌的因素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為先天基因遺傳因素,另一種為后天因素。本文結合兩種因素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先天結直腸癌癥因素
先天腸癌多為基因遺傳引發,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種是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癥。另一種是家族性多發性息肉并。其中前者最少帶有6中不同遺傳基因,并且多發于中年,患有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癥的患者家庭成員必定有人患有其他癌癥或腸癌。其中包括:子宮癌、胃癌、腎癌等等。
而家族性多發性息肉遺傳基因位于第五染色體,患者有一般幾率會將病癥傳播給下一代,受到傳播的下一代患者從青春期開始大腸會長出息肉,并且息肉隨時間會持續增大,如果不及時治療會發生癌變,結合醫療臨床研究可以看出,通常由家族性多發性息肉遺傳引發的結直腸癌癥患者如果在40歲之前未進行切除治療,有100%的幾率會發生癌變,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二、后天結直腸癌癥因素
后天結直腸癌癥一部分由患者飲食引起。人體食用過多紅肉,會導致身體缺乏大量纖維,從而引發結腸和直腸癌變。
人體中結腸和直腸會富有一層粘膜層,隨身體機能的影響,腸粘膜也會發生新陳代謝。如果基因仿制出現問題,會導致直腸和結腸中長出息肉。息肉隨時間增長會越變越大,當息肉長度達到2CM左右時,患者將會面臨癌變風險。
結直腸癌癥一旦引發,癌細胞便會在人體中逐漸蔓延,現實漸漸進入腸壁,后蔓延到淋巴結,甚至會影響到人體其他器官。通常發生癌變的過程需要10年左右,所以患者在早期發現直腸和結腸中長出息肉時,需要及時通過手術切除,從根源上斷絕癌變的可能。
三、結直腸癌癥的臨床癥狀
患者在初期患有結直腸癌癥時沒有明顯不適感,但是隨癌腫逐漸擴大,會出現大便出血或排便次數不規律等癥狀,例如:由一天排便一次增加到四五次。或減少到幾天排便一次。另外,患者癌變后排泄出的分辨形狀細小,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便秘現象。繼而腹瀉,后再便秘。除此之外,患者在患有結直腸癌癥后會出現腹部脹痛現象,用手觸摸能夠感覺到硬塊,甚至一些患者在排便完畢后不長時間內有再次排便的感覺。結直腸癌癥患者還會出現貧血、頭暈目眩、氣喘等癥狀,以至于癌癥后期人體體重會明顯減輕。
如果患有結直腸癌癥的患者出現大便不通,腹部隆起,疼痛難忍等癥狀時,通常已經發展到腸梗阻階段,此時如果患者沒有及時治療,會導致腸穿孔。
四、結直腸癌癥手術
患者在患有結直腸癌手術時需要及時采取手術切除治療,將癌變的直腸和結腸附近的淋巴結完全切除。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發展迅速,通過微創手術就能夠進行切除,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復原快、患者疼痛感少等優勢。一些大型醫院甚至可以提供機器人協助腹腔鏡手術,通過這種手術可以清晰的觀察患者腹部情況以及內盆腔中的神經線,在手術過程中不會危及到其他身體器官。與此同時,結直腸癌也可以利用輔助性治療手段。患者在切除癌變的淋巴結后,需要將其進行病理觀察,并對癌癥的等級做出科學判定,從而決定患者是否需要輔助性治療。通常,患者患結直腸癌癥第一期或第二期,只需手術切除即可,不用進行輔助治療。如果患有第三期癌癥,則需要通過化療或放射性電料進行輔助治療,一邊癌癥復發危及患者生命。如果患者患有第四期腸癌,此時人體中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通常不能夠完全治好,患者需要通過化療維持現狀,避免癌細胞亟需擴散。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癥患者早期發現需要及時治療,尚有痊愈的可能,如果發展到第四期腸癌,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