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飛 李慧 朱寶強
【摘 要】目的:探討對頭頸動脈狹窄患者行三維對比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雙期檢查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到我院接受檢查的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數學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以及3DCE-MRA雙期檢查,對比兩種檢查結果。結果:將DSA檢查結果作為診斷標準,3DCE-MRA雙期檢查的檢驗符合率為167處(91.76%),P〉0.05表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對頭頸動脈狹窄患者行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檢查,對于頸動脈疾病的篩查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高檢驗的準確性。
【關鍵詞】3DCE-MRA雙期檢查;頸部動脈狹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
【中圖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相對較高,特別是對于老年人群來說,由于各項身體機能的衰退,將會增加發病幾率,腦部和頸部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作為腦血管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準確判斷患者動脈狹窄的程度已經成為治療的關鍵。目前,臨床上通常使用磁共振血管成像進行頭頸動脈疾病的檢查,但是由于三維時間飛躍磁共振血管的成像時間相對較長,對于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狹窄部位十分復雜的血流以及緩慢的血流,將會導致飽和效應的發生以及信號的丟失,最終造成動脈狹窄診斷過度的情況[1]。三維對比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雙期檢查的應用,具有操作簡單以及圖像清晰的特點,對于患者動脈狹窄程度的判斷十分準確,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當中。本次研究選擇到我院接受檢查的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數學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以及3D CE-MRA雙期檢查,對比兩種檢查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到我院接受檢查的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數學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以及3D CE-MRA雙期檢查,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60.12±1.33)歲。患者均表現出頭痛、面癱、頭暈、肢體乏力、語言混亂、意識障礙以及肢體乏力等腦梗死或者腦缺血疾病的臨床癥狀,經過3D CE-MRA雙期檢查后7d內進行DSA的檢查。
1.2 檢驗方法
3D CE-MRA檢查:使用機器型號是西門子3.0茲共振進行冠狀面高分辨采集掃描,掃描范圍則在主動脈弓部指導胼胝體的上方,增強劑:將15到20ml利用歐乃影注射液(釓雙胺注射液,批準文號:H20140684生產廠家:GE Healthcare Ireland)于患者肘部進行靜脈注入,注射的速度控制在每秒鐘1.5到2ml之間,注射完畢后使用20ml生理鹽水進行沖管,沖管速度在2.0ml左右,掃描參數:①監測層面。患者冠狀位平面椎動脈與C5/C6椎間盤水平,當C5/C6椎間盤水平的椎動脈變亮后,等到動脈期掃描全部完成后立刻進行第二期的掃描。TE:10ms、TR:36ms、反轉角:25°,視野:360×324mm,矩陣:320mm×256mm,掃描原始圖像為104層。
DSA檢查:使用西門子Artis zee Ⅲ floor數字血管造影機,采用Sedinger的穿刺技術,穿刺患者右側股動脈,并且放置動脈鞘,經動脈鞘送入導管以及導絲,將導管導入患者雙側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椎動脈、頸內動脈,最后進行常規的血管造影。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檢查結果。將3D CE-MRA原始圖像經過工作站處理后,使用減影技術將血管內周圍的背景消除,經過最大的信號強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以及容積再現等技術進行多方位的旋轉,進而獲取更加清晰的頭頸部血管圖像。將DSA檢驗結果作為判斷標準,準確評估患者的血管狹窄程度。狹窄度=(1-頸內動脈最窄處內徑/狹窄病變遠端正常頸內動脈內徑)×100%。
1.4 統計學方法
觀察指標確定后,將兩組研究對象的指標數據通過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進行測評,計數資料采用(n,%)進行統計描述,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推斷,當P值小于0.05時,表示兩組數據結果有統計學參考價值。
2 結果
對比兩組檢驗結果:經過觀察患者兩側頸動脈起始部以及兩側頸總動脈起始部等存在1042個血管段,將DSA檢查結果作為診斷標準,DSA動脈狹窄為172處,閉塞10處,3D CE-MRA雙期檢查動脈狹窄為158處,閉塞9處。3D CE-MRA雙期檢查檢驗符合率為167處(91.76%)。P〉0.05表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頭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的發生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對于動脈狹窄的發生部位以及具體程度的判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DSA作為評估以及診斷頭頸動脈狹窄的有效標準,但是具有檢查費用高、存在輻射、價格昂貴的特點,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并發癥相對較高,因此,DSA已經難以作為篩查血管病變的常規手段,近年來,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介入性的治療當中。近年來,伴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3D CE-MRA技術具有無創性、安全性、省時以及無輻射性的特點,通過利用對比劑縮短血液T1值,隨后使用超快速、高權重的T1WI序列準確記錄差別之處,使得血管和背景之間的顏色呈現鮮明的對比。經過大量的討論和分析,充分得出以下的結論:3D CE-MRA雙期檢查的檢驗符合率為167處(91.76%)。P〉0.05表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可見,與DSA檢查方法相比[2],通過采取3D CE-MRA雙期檢查,檢驗準確率較高,主要是由于3D CE-MRA雙期檢查能夠確保對比劑和血液之間的充分混合,進而提高血流信號的穩定性,通過利用透視觸發技術以及K空間中心優先的采集技術,監視層面是將冠狀位椎動脈與C5/C6椎間盤水平為主,當C5/C6椎間盤水平的椎動脈變亮立刻進行掃描,能夠有效彌補了掃描延遲時間的缺點,有效把握了延遲的時間,進而能夠更好的觀察患者的動脈形態。
結語:綜上所述,3D CE-MRA雙期檢查頭頸動脈成像的結果與DSA檢查具有一致性,能夠提高對于頭頸部動脈狹窄疾病的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姜海龍,王麗萍,毛存男等人.雙流高壓注射器進行低濃度對比劑CE-MRA在頭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9,34(01):110-112+119.
劉海博,黃興,姜微.磁共振3D血管成像技術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8,4(03):69-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