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譚娟 張嶺芝 李冬梅 王婧
【摘 要】目的:分析在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中行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74例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奇偶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37例/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子宮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4小時出血量和術后出院時間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結論: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中行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效果確切,安全性較高,值得予以臨床推廣。
【關鍵詞】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兇險性前置胎盤;胎盤置入
【中圖分類號】R714.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1
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是常見產科疾病,該疾病具有很高的子宮切除率,嚴重情況下回危及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1]。研究為了評價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在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中的臨床效果,選擇我院接診的74例患者展開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接診的74例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患者收治時間在2018.5-2019.5,使用奇偶法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傳統子宮切除術治療)和觀察組(采用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治療),每組37例。對照組,年齡25歲至39歲,平均年齡(30.14±3.29)歲;孕周30周-38周,平均孕周(34.23±3.11)周;產次1-3次,平均(1.54±0.43)次。觀察組,年齡24歲至38歲,平均年齡(30.45±3.12)歲;孕周31周-39周,平均孕周(34.39±3.51)周;產次1-3次,平均(1.63±0.36)次。2組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患者經過超聲、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診斷為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自愿入組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臟器疾病患者;合并血液疾病患者;精神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子宮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治療,常規處理子宮韌帶和福建,打開闊韌帶前葉子宮。將子宮向恥骨韌帶切斷,結扎遠端,使用食指沿著子宮骶韌帶朝著宮斷端裂口分開,在子宮下段前壁后匯合,將子宮旁組織推出,防治對輸尿管造成損傷[2]。將子宮膀胱腹膜反折翻轉下推,后分離顯露子宮下段。處理子宮下段,在子宮峽部緊貼子宮側壁前段子宮動靜脈和宮旁組織。使用紗布圍繞患者宮頸,切除子宮后縫合,重建盆腔腹膜[3]。
1.3 評價標準
比較2組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1)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4小時出血量和術后出院時間。(2)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腸道損傷、膀胱損傷、輸尿管損傷、DIC。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74例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數據資料,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表示,差異性以卡方檢驗。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4小時出血量和術后出血時間(均數±標注差),差異性以t檢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比較2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4小時出血量和術后出血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
2.2 比較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腸道損傷、膀胱損傷、輸尿管損傷、DIC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置入危險性較高,治療難度大,臨床上常使用傳統子宮切除術治療,但是在下推膀胱中容易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引發不可控性出血。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沿著子宮下段分離子宮漿膜,不需要分離子宮下段前壁胎盤黏連膀胱后壁,可以有效降低創面滲血情況,還可以避免對患者膀胱造成損傷,以此降低機體出血量,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其安全性優于傳統子宮切除術治療[4]。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4小時出血量和術后出血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由此表示在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中采用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效果確切,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在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治療中可以取得顯著成效,值得予以使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付澤霞.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在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中的臨床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7,38(3):115-116.
洪磊.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在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2):2181-2182.
鐘柳英,鐘梅,蘇春宏,等.經子宮后路子宮切除術在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6,32(8):609-612.
鐘柳英,陳敦金,蘇春宏,等.復雜性胎盤植入的臨床特點和圍術期管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7):2837-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