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朱寶強 林飛飛
【摘 要】目的:CTA與CE-MRA在頭頸部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方法:60例缺血性腦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行頭頸部CTA(30例)或CE-MRA掃描(30例),同期均行DSA,比較不同影像方法對血管狹窄的顯示情況。結果:CTA及CE-MRA在評價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上與DSA的一致性較好。結論:CTA及CE-MRA在評價頭頸部動脈狹窄方面比較可靠,可以代替DSA。
【關鍵詞】頸部血管;3DCE-MRA成像方法;診斷應用
【中圖分類號】R445.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頸部動脈病變的診斷金標準為DSA,但是該診斷方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創傷性、輻射、對比劑過敏等[1]。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具有無創,可以三維重建,重復性好等優點,比較廣泛應用于臨床。隨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斷進步,快速掃描序列技術逐漸得以應用,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彌補了普通MRA技術的缺陷,縮短了成像的速度,擴大了掃描的視野,提高了診斷的安全性,無輻射[2]。本研究通過對我院頸部血管病變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CTA 及 CE-MRA在評價頭頸部動脈狹窄方面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頸部血管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患者36例,女患者24例,年齡50-85歲,平均年齡為65.36±3.69歲。根據不同的掃描方法分為兩組,分別行頭頸部CTA(30例)或CE-MRA掃描(30例),同期均行DSA,比較不同影像方法對血管狹窄的顯示情況。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3D CE-MRA檢查:使用西門子磁共振 Skyra3.0T,對比劑:釓雙胺,歐乃影。CT檢查:使用西門子雙源CT,對比劑:碘海醇,歐蘇。
兩組患者均在注射對比劑前掃描一次,獲得減影所需的蒙片,再注射對比劑。對比劑量為0.2mmol/kg,使用高壓注射器進行注射,注射速度為2.0ml/s,再按照相同的速度注射等量的氯化鈉溶液。圖像后處理采集結束后,一組根據原始圖像重建出三維血管成像,另一組以最大的信號獲取CE-MRA圖像,與原始圖像結合分析。
DSA檢查: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門子Artis zee Ⅲ floor數字血管造影機,采用Sedinger的穿刺技術,穿刺患者右側股動脈,并且放置動脈鞘,經動脈鞘送入導管以及導絲,將導管導入患者雙側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椎動脈、頸內動脈,最后進行常規的血管造影。
1.3 觀察指標
依據北美癥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測 量標準:狹窄程度(1-Ds/Dn)×100(Dn代表正常血管的直徑,Ds代表狹窄部位的直徑)。狹窄程度的分級:輕度10%~29%,中度30%~69%,重度70%~99%,閉塞100%。CTA、CE-MRA和常規DSA影像分別由兩名放射科主治醫師閱片,關于血管狹窄的部位、程度、數目等方面進行評價,所得結果與DSA診斷結果作對照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全部數據:以DSA結果為標準,對不同狹窄程度分別計算CTA及3DCE MRA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對CTA及3DCE MRA的結果進行一致性比較,計算Kappa值,K值定義為:一般(K=0.4~0.69),較好(K =0.7~0.89),很好(K =0.9~1.0)。
2 結果
2.1 CTA與DSA檢查結果的比較
DSA確診為10例,共診斷出45處血管狹窄,其中輕度狹窄29處,中度狹窄8處,重度狹窄6處,閉塞2處。
CTA診斷確定為動脈狹窄閉塞的患者16例,共診斷出65處狹窄,其中輕度狹窄占45處,中度狹窄15處,重度狹窄8處,閉塞2處。
CTA 與 DSA 診斷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一致性的Kappa值為0.82,兩者一致性較好。
2.2 CE-MRA與DSA檢查結果的比較
DSA確診為10例,共診斷出45處血管狹窄,其中輕度狹窄29處,中度狹窄8處,重度狹窄6處,閉塞2處。
CE-MRA診斷確定為動脈狹窄閉塞的患者15例,共診斷出50處狹窄,其中輕度狹窄占30處,中度狹窄10處,重度狹窄8處,閉塞2處。
CE-MRA 與 DSA 診斷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的一致性Kappa值為0.88,兩者一致性較好。
3 討論與結論
DSA為頸部動脈病變的診斷金標準,但是該診斷方式受到例如創傷性、輻射、對比劑過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DSA是評價和診斷動脈病變的金標準,空間分辨率非常高,能夠清晰地顯示血流及其側支的狀況;然而,由于需要分段顯示、多次造影,因此其難以顯示血管壁、腔外病變的程度,還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并發癥。和DSA對比,CTA和CE-MRA能夠一次成像,對頭頸部的血管呈立體全景,可以對血管病變進行全方位的觀察。CTA可以顯示血管壁鈣化的情況,有利于判斷和分析斑塊的情況,還可以顯示血管和周圍組織的關系,尤其是骨性組織,例如椎體結構等等。三維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利用TR和TE的梯度回波序列,注入2-3倍常規劑量的對比劑后,對比劑屬于順磁性,動脈血液屬于縱向磁化,T1時間明顯縮短,周圍組織磁化恢復很少[3]。所以動脈血液為高信號,周圍組織信號比較低。相關研究顯示[4],CE-MRA可以準確評估頭頸部血管情況,遠端小分支的顯示較3D-TOFMRA顯示良好;3D-ASL技術可早期發現TIA患者腦組織缺血區,與CE-MRA聯合應用可發現責任血管。
綜上所述,CTA、CE-MRA 作為無創、快速、可靠的影像檢查方法,能夠清晰、準確地顯示頭頸部動脈狹窄狹窄的部位、程度,與DSA檢查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可以作為DSA補充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姜海龍,王麗萍,毛存男,等.雙流高壓注射器進行低濃度對比劑CE-MRA在頭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醫療設備,2019,34(01):110-112+119.
馬翼,王濤,王中領,等.透視追蹤技術3DCE-MRA在頭頸部血管成像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1):130-131.
蔡俊,唐旦華,顧文豪,等.三維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術在頭頸部動脈性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交通醫學,2013,27(1):81-83.
劉海博,黃興,姜微. 磁共振3D血管成像技術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 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8,4(03):69-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