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庫管理處,黑龍江 海倫 152300)
水庫具有水面較為寬闊、沉淀作用強、流速較為緩慢、稀釋和混合能力差以及水交換較為緩慢等特點。由于這些特點,當污染物進入水庫后,往往不容易被湖水稀釋和混合,而會沉入到湖底,并通過出湖口的河道朝下游輸送,所以,湖泊的封閉性導致污染物很容易發生沉積。同時湖泊緩流的水面降低了水復氧的作用,湖水對有機物質缺乏強大的自凈效果,當湖泊和水庫水吸收過多的含磷、氮等污水后,水內磷和氮等營養元素就會過剩,一些藻類生物將大量繁殖,使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的狀態[1]。
在水庫水源的污染中,工業污染占據很大的比例。工業污染主要是工業廢水,包括生產廢水與生產污水等,是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水與廢液,它們往往含有工業生產的用料、生產中間的產物和副產品等。水體主要的污染源是工業廢水,且呈現出量大、面廣、構成復雜、污染物含量多、毒性大和處理困難等特點。比如,礦山和電力行業的廢水含有無機污染物,造紙、印染和紡織等行業排出的廢水多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隨著我國工業活動的日漸增加,重金屬的生產與使用也明顯增加,導致湖泊和河流中出現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這類污染處理往往需要高成本和大投入[2]。
在水庫區域內,居民一般沿河道居住,水庫的上游區域居住人數偏多,如果居民的環保意識不足,將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與污水直接排放到水庫中,會對水庫水質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生活垃圾大多是一些固體垃圾,若不經處理直接丟到水庫周邊,露天堆放往往會產生很多有毒物質,再通過降水的影響排到水庫內,就會對水庫的水質產生嚴重污染。同時,水庫周邊區域如果沒有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居民對林木亂砍濫伐,或在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也會對水庫水源造成污染。在庫區的農戶中,往往還會飼養一些雞、鴨、豬等,一般以散養的方式為主,農戶往往沒有能力對畜禽的糞便實施處理,畜禽的糞便多是隨便堆放或簡單的還田,很容易流失,對水庫的水環境造成影響[3]。
在水庫水源的污染中,內源污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水產的養殖污染、水面流動的污染源和挖沙等。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十分迅猛,特別是網箱養殖,其中水污染問題也較為突出。通過網箱投喂導致餌料過剩,魚類糞便在水底的沉積每年都會增加幾厘米厚度,雖然這些污染物通過風浪的沖刷可以消除,但這種作用比較緩慢,會使水質出現惡化和魚病蔓延等情況。在一些水庫區內,常常會有一些客船、運輸船或漁場的捕撈船等,水庫內的機動船只也會導致石油類指標超標,或者船只出現事故,也會造成柴油泄漏,對水庫的水質造成影響。另外,在水庫的上游還有一些挖沙和軋石等情況,這對水庫的水質也造成了影響,若是水庫是供水集中式的飲用水源地,則要求庫內關閉挖沙與上游軋石。
對于工業污染,對水庫周邊盡量不讓進行污染型企業的建立,而對已經存在的工業企業就需要做好對他們工業垃圾和工業廢水的排放監督,要求他們做好對工業垃圾的合理處理,對工業廢水一定要先處理后排放,并做好對工業廢水排放的監督,保證工業排水滿足排放標準。在對生活污染的治理中,為避免發生分散式的生活污染,對水庫范圍內單戶或者聯戶形式的生活污水,可以采用無動力的厭氧酸化和加濕地的處理方式、微動力型好氧工程、小型化沼氣池、無動力型厭氧凈化的沼氣工程等處理模式。對有條件的農村區域,可以進行配套濕地實施處理或通過植物吸收進行處理,來實現對污水的凈化處理。要提倡發展生態農業,引進科學施肥技術,做好病蟲害的科學防治,通過坡耕地的改造、節水的改造、田間污染的控制和化肥與農藥的減少等,來減少徑流的沖刷、土壤的流失和化學污染等,降低庫區內農業污染對水庫內水質污染的危害[4]。
水庫內水環境的整治,主要采取水庫清淤和清水養魚等措施。水庫的清淤是清除水庫內含毒、有害及高營養鹽等表層的沉積物質。一般在枯水期時,水庫的水位比較低,這時應實施清淤。在水庫的漲落帶區域,原有的植被會遭到周期性的淹沒,呈現生長不良和枯死等現象,在清淤后,可在庫周的漲落區域濕地及灘地內進行耐淹植物的種植,這樣不僅能夠清除攜帶污染物的水體有機物、營養物質、有毒物質、入庫的泥沙,還可以實現對人類活動的阻隔,減少對水庫水體的影響,為魚類及鳥類提供棲息場所。在清水養魚的措施中,主要采取人放天養法,來控制藻類的過度繁殖,并對水庫水質進行凈化,同時通過相關技術,對魚苗投放結構進行科學調整,增加庫內魚體,使其具有合理的比例。對藻類進行濾食,避免出現水體富營養。
水庫的生態修復,可以從生態河道的治理、生態的公益林建設、生態濕地等方面入手。生態河道的治理要按照人和自然協調相處原則,對水庫入庫的溪流進行農田清理、防洪堤的修建、清淤疏浚和岸坡綠化等,對水庫生態功能進行恢復,增強水庫自凈能力。在生態的公益林建設中,應充分發揮森林生態功能,通過建設公益林,實現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空氣凈化和水質改善等效果。生態林建設可采用防蝕林、景觀林和護路林等形式。生態濕地是水體和陸地間的過渡帶區域,能夠對污染實現有效的調節作用,主要是借助濕地植物的根系吸附、氧化和過濾等作用,對污水實施凈化,其對水庫區域生態修復發揮著重要作用[5]。
要想實現對水庫水源的有效保護,就要完善水庫監督和監測體系。首先,對水源地的保護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可以借助各種媒介載體,對水環境的保護進行宣傳,增加人們的環保意識及法制觀念,保證庫區內居民能夠對環保有深刻的認知,從而自覺參與環保行動。其次,對水庫的非點源性污染進行管理,建立水質的監測站網絡,及時掌握水質的變化動態,增強水質監測的快速反應及測報等功能,保證數據的監測和處理具有良好的速度和精度,便于對水庫的水質實施預測分析,采取正確的決策,為其管理提供全面的依據。最后,要對水庫內水土流失和非點源性污染規律進行分析,對水庫內非點源性污染治理技術和環境效益進行研究,制定最優的管理措施,并在庫區設置生態性緩沖帶。
水庫水源具有顯著特點。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水源經常出現污染情況,這對水庫生態和供水質量都造成了嚴重影響。相關部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保護和防治對策,加強水庫水源和水庫生態的保護,實現水庫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