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飛 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制造業水平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逐漸成為世界第一的制造出口國家。但隨著全球化貿易的不斷推進,國際分工也在細化,當前的經濟模式逐漸轉變為了中間品貿易的形勢。因此,分析當前背景下,影響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因素,對于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降低企業的風險、有效釋放資源,可以促進制造業企業減少成本費用、增加產品價值,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具有中間投入的特點,可以將部分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轉化為其相關資本的產出,再將其投入到下一環節中去,迂回了生產過程,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因此,基于分工的角度來說,生產性服務業更能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影響競爭力的需求條件分為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影響競爭力的國內需求條件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通過規模經濟,獲得設備、技術等方面的投資,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另一種與國外需求條件相似,是國內客戶的要求對制造業產生壓力,迫使生產企業提高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進而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提升競爭能力。無論是哪種需求條件,都會影響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而影響制造業企業的競爭能力。
在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中,不同廠商對產品的生產,是具有差異性的,在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后,生產廠商的成本費用和經營費用都會有所下降,這也就進而提高了生產廠商的生產效率。除此之外,在產業規模擴大了之后,制造業企業之間可以進行技術和資源上的共享,促進企業議價能力的平衡。基于該生產規模,可以有效地降低制造業生產成本,增強一國制造業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制造業作為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產業,一直是處于價值鏈的中下游,在世界造業價值鏈中的活動,大多也都是附加值較低的產品活動為主的。因此,若不想在競爭中被淘汰,就要加強對于技術研發的投入,促進技術進步,減少成本費用的流失,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這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實力的又一有效手段[1]。
完善對外商投資的政策條件和市場條件,可以更好、更多地吸引外資,并且穩定的留住已有的外部投資。另外,對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獲得國際直接投資可以比中高技術制造業更為有效地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例如:紡織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服飾行業等。
因此,中國制造也想要更好地提升國際競爭能力,應該加快對外開放的腳步,擴大外商投資的范圍,將服務業也納入擴大開放的范圍中去,積極地進行招商引資。對于吸引外資,也可以利用更為靈活的手段,給予外商更急優惠的福利政策,例如:稅費優惠、資金流優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將外商投資引入到勞動密集型產業時,也要同時兼顧中高技術制造業,以及偏弱勢的一些產業,同時加強對與投資風險的把控。
事實證明,國內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相對于國外需求來說,國內市場的消費群體更為穩定,而且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特性還能不斷促使中國制造業對于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尤其是隨著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的消費水平也在快速上升,中國逐步成為世界第一的消費大國,創造更多的國內需求條件,也是增加投資的另一途徑。
因此,想要提升國內需求能力,可以讓制造業向更多的領域發展,例如:對于醫療、藥品以及精密加工等方面,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進行介入,在幫助制造業進行基礎建設的同時,增加對中國制造業的宣傳,讓國民更加信任民族品牌,進而增加國內需求。
提升產業最為直接的辦法,是將制造業企業進行并購和重組。雖然行業壟斷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是十分棘手的,但相同競爭市場內的企業數量越多,就越會產生產品質量低、生產技術落后以及企業利潤收入少等現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的中國市場內的企業競爭強度十分劇烈,形成了企業競爭超過企業合作的局面,過度的內部競爭,也會影響中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
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將性質相同的企業進行并購和重組,這樣一來,不光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還能使產業高度集中,增強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從而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競爭水平。
建設工業園區是推動制造業形成產業群落的主要途徑,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可以促進形成一定的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刺激企業創新,同時還能產生地域品牌效應,更好地提升競爭能力。
但目前我國的產業集群程度還不是很完善,不光地域分布較為擴散,在落后地區沒有相對完整的工業集群,而且還存在著企業之間相互競爭的情況。基于此,政府要合理規劃產業集群的分布位置,地域環境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還要針對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布相關條例,規范企業發展方式,避免企業惡意競爭的情況出現。產業的集中化發展,是提高我國制造業技術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強對工業園區的建設,讓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背景下,更具有競爭實力[2]。
綜上所述,在全球價值鏈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正在不斷提高,但還存在小部分的制約因素。因此,中國制造業企業要及時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找出在世界市場競爭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時加以改革和創新,探索出提高自身綜合競爭能力的途徑,更好地促進我國制造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