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多個層面思考交通運輸網絡體系的韌性問題,也使得“韌性交通”頻繁出現在疫情反思的文章中。如何讓整個交通運輸體系運行更安全可靠,更具韌性,從而支撐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支持經濟社會運行,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答題。
“韌性交通”通常被定義為“能夠預測和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必要的冗余性,且能承受、應對突發事件并實現快速恢復的交通基礎設施”。當然,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背后還有行業治理、運行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其實,現實中交通的韌性經常接受各種災害的考驗。在重大災害中,及時恢復交通是搶險救災的重中之重。就我國而言,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安全且具有韌性的交通基礎設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國家抵抗災害的能力。
在世界范圍內,為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環境因素影響,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在積極打造韌性交通基礎設施,并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將交通網韌性和應急保障作為主要戰略目標和規劃內容。
2019年,交通運輸部發布《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指標框架》,其中將“交通網韌性”作為系統指標之一。作為統領我國未來交通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也對“韌性交通”系統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實現立體互聯,增強系統彈性。
現階段,我國正在加快建立綜合交通運輸治理體系,但部門分割、職能分散、多頭管理、信息壁壘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各種運輸方式在發展過程中更多地考慮自身安全,忽略了整體安全。應急條件下,各運輸方式之間,難以發揮區域交通系統的互補性。這些問題在我國歷次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的交通應急反應中已表現得很明顯。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更暴露出了交通運輸網絡冗余度不高、部分地區交通應急預案應對不足、運輸裝備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欠缺等問題,迫切需要從基礎設施、設施裝備、運輸組織等方面提升系統彈性。
當前,我國正在編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向綜合立體、結構優化、資源集約、銜接高效、互聯互通方向發展。此時,各方應及時推動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一體化管控建設,確保在全天候情況下均有較好的系統安全性,防范好系統風險和區域風險,并在面臨突發事件時,具有相應的搶險、應急和保障能力。
除此之外,基礎設施的韌性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治理體系和運行管理的彈性。為此,我們還應充分運用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增強風險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和精準度,這也是建設“韌性交通”的目標之一。
無論是從當前交通行業發展階段,還是從未來智能交通發展的趨勢來看,交通運輸行業都應將提高系統韌性作為重要指標,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系統總體的應急保障能力,才能真正建成交通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