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杰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徐勇 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金子淞 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鄉村經濟相對于城市經濟較為落后,產業結構簡單,經濟發展勢頭不強,貧困問題嚴重,經濟水平較低,消費市場簡單,是阻礙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因素之一。近年來,政府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愈加重視。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優化鄉村資源配置,加強鄉村基礎建設,完善農村物流交通體系,吸引人才進入鄉村,要求將全黨意志集中在鄉村振興,同時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造中國特色鄉村。互聯網經濟的優勢能彌補鄉村經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產業結構簡單、資金來源單一、要素稟賦不足等問題。同時日漸發達的電商產業也因為城市市場的飽和,逐漸將目光投向了鄉村,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進入鄉村謀求發展,電子商務充當了鄉村經濟轉型和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和變革性有目共睹。因此通過研究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鄉村振興之路,對于改善當下鄉村問題,探索鄉村振興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近年發展速度突飛猛進,覆蓋區域逐步擴大到全國范圍,農村地區的互聯網不斷得到普及。截至到2020年我國已建設4G基站約2萬個,全國行政村包括邊疆及偏遠山區已達互聯網覆蓋率98%,越來越多的鄉村開始享受互聯網帶來的。鄉村互聯網的覆蓋等于一條高速信息公路,互聯網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為鄉村發展建設提供敏銳的嗅覺。2016年,忠縣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搭建鄉村網絡,當時的鄉村淘寶也在馬灌鎮設點,提供物流運輸等便利。借助互聯網和物流的高效便捷,“老壇酸菜姐”陳章蓉一炮走紅,從勉強度日的農民工,到帶動整個鄉鎮經濟的網絡紅人,互聯網經濟讓鄉村有了更多的機會選擇。
在線下,市場經濟的地域主體依舊是城市,城市擁有完善而多元化的交易機制,全面的信息覆蓋和流動,供需雙方活躍,價格機制形成合理。而互聯網的線上經濟,重新分配了城市和鄉村的交易地位,任何店鋪都可能成為市場需求的引領者,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也為農村的產業升級帶來方向。鄉村不缺乏自然資源,但由于信息的缺失,交易量少,價格機制不能作用,鄉村的自然資源無法完全轉化為經濟資本,導致了鄉村產業結構簡單。
互聯網經濟強大的信息傳遞能力,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鄉村發展建設,為政府緩解壓力的同時也為當地發展增添了活力。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選擇和鄉村定點合作,開發農產品或旅游資源,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勞動力的流失。湖北荊州當地蓮藕種植面積近10萬畝。過去,蓮藕從業者經常為銷路發愁,相關加工企業也面臨著產品老化、業務增長乏力的問題。2013年,當地引入優質零食企業和當地加工企業對接數千藕農,采取制定種植標準、成熟后保價收購的模式,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又滿足了企業收購需求。通過類似模式,我國近千萬農民改善了經濟結構,提高了收入水平,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雙贏”。
鄉村資源貧乏表現在勞動力流失,技術的缺少,資金的不足,社會資源的傾斜性不夠等,要素稟賦不足導致其難以獲得除了傳統農業之外的額外收入形成惡性循壞積累。而互聯網的曝光吸引電商平臺進入鄉村,能夠為當地提供融資,信貸,技術服務支持,很大程度上改善鄉村資源稀缺的狀態,增強了農民的財富獲得能力,使更多農民走向自主創業的道路,反哺鄉村,為鄉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電商平臺線上資源的傾斜也使鄉村的產品宣傳、銷售獲利。疫情期間,交通封閉,鄉村大量農產品滯銷,多家視頻媒體共同發起農產品直播售賣活動,開通零門檻入駐,各地政府領導首當其沖開啟直播帶貨模式;電商平臺邀請“大V”明星公益直播帶貨,同時優化產品質檢流程,改善物流運輸體系,拓寬渠道,降低成本,幫助農產品滯銷地區農民線上銷售。電商企業對于鄉村資源的傾斜是保證鄉村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資本都是要求回報的,企業會選擇具有發展潛力和地區優勢的鄉村進行合作,這就導致相對滯后的鄉村很難獲得優質企業的幫扶,鄉村之間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貧困地區電商扶貧項目的導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互聯網鋪設,平臺搭建,地方產業的培育,引導當地農民接受和參與,這是項需要資源長期注入的過程。對于電商企業來說未來收益具有高風險性,自然不愿意冒險。如何在貧困鄉村地區引入電商企業,發展特色產業,避免不同地區發展兩極化成為一大難題。
對此,當地政府應當適當放寬電商企業的準入制度,在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方便,積極主動地聯系適合當地發展愿景的優秀企業。同時在當地開展電商培訓,廣泛吸納人才,鼓勵自主創業,在資源上給予一定幫助,幫助優質的個體戶或中小企業渡過初期難關。積極發展線下產業,做到線下線上相結合,不能只注重規模,更要提高質量。保證特色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作為聯結農民和消費者的第三方,前期,電商平臺需要為當地產業傾斜大量資源,如電商培訓,運營指導,推廣和宣傳等,這些成本需要在平臺逐步獲利之后要求回報以補償,此時當地農民的利潤就會受到壓縮,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利益分配也成為一大困境。
對此,首先要確定農民和電商的利益聯結機制,電商平臺作為市場主體因以確保盈利為基礎,積極向農民提供產業培訓和基礎設施改造等福利,謀求長期合作發展。其次政府作為監管者需要實時關注,保障農戶能夠從利益聯結中獲得實際利益,防止外來企業反客為主,成為最大受益者,造成當地經濟的“虛假繁榮”。同時政府應該積極引導農民開設線上店鋪,在當地企業就業或者建立特色產業有關的周邊產業,分享電商進村產業鏈帶來的價值溢出。政策的有效引導能避免農民與電商平臺的利益沖突,防止大量農民涌入產業鏈的某一環節,避免內部競爭過于激烈,實現產業鏈的公平有效發展。
互聯網經濟為鄉村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是挑戰。政策的放松和鼓勵使得短期的大量資源融入,必定會使鄉村經濟呈現短暫的繁榮期。但如果資源的涌入無法改變當地固定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就無法推動當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鄉村發展必定需要以犧牲部分環境和自然資源作為代價,如何做到持續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使生態得到保護,保持鄉村的鄉土氣息,也是互聯網經濟下的鄉村振興所面對的困境。
要做到可持續發展要既治標又治本,依托互聯網經濟不應該只是被動接受電商平臺帶來的利益和好處,應該鼓勵農民創業者向優秀企業學習,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優質產業,發展地域經濟,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優化收入結構,提高消費水平,增強農村內需,形成農產品走出去,讓高質量的產品走進來的消費模式,最大化溝通城市和鄉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鄉村最基礎的農產業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不可以過度犧牲環境換經濟的發展,要積極探索謀求適合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保留鄉村最原始的鄉土氣息。政府監管部門應該落實環境監管政策,對于外來企業嚴格把控環境污染指標,做到經濟和生態的并道前行,只有這樣鄉村才能走向真正的振興。
互聯網經濟的大趨勢推動著鄉村不斷發展,電商企業的蓬勃發展集合了多方資源進入鄉村,政府的號召造就了便利的大環境。鄉村振興應該穩扎穩打,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謀求可持續發展之路,鄉村振興才真正的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