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慧 任震偉 馮瑩潔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目前,關于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問題,學術界已經進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取得了建設性的成果,但對作為同屬于西部地區發展較為快速的成渝經濟圈的研究性文章較少。因此,筆者打算研究影響外資在成渝經濟圈投入的因素,并對成渝經濟圈吸引外資提出可行性建議。
2018年,成渝地區總產量超過6萬億元。成渝地區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地理位置的獨特性積極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除此,從投資區域分布來看,制造業是外商投資的大頭,不管是成渝地區還是從全國范圍來看,外商投資的第一大領域都是第二產業。成都市第二大工業外資率保持在65%這一范圍浮動。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外商投資商業百貨、運輸物流、金融服務、房地產開發等投資在成渝地區不斷增加。
成渝雙城經濟區的空間經濟意義豐富、優質、綠色、可持續增長,整體發展有效促進了成都-重慶地區產業、人口和多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整合。在科技方面,多所高校和超過3000個各類科研機構聚集成渝地區,并且具有較強開發能力和綜合優勢的有很多個領域,例如:電子技術領域、高新材料領域、航空航天技術等;在政策方面,成渝經濟圈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安排部署并統籌規劃的,具有很強的政策執行力。
成都重慶兩地區位于大陸深處,加上陸路交通成本較高且周期長,所以導致物流成本偏高,約束了成渝經濟的發展。此外,成渝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成渝地區處于四川盆地,非常適宜種植大量果蔬,然而因為投資產業的局限性,果農將大量時間及金錢用于種植,卻未考慮銷售相關問題,導致嚴重的滯銷,以至于很多果農因看不見收益選擇對果園棄之不顧,造成土地荒廢。除此,成都的執法行為及政策體制不完善,缺乏執行性、連貫性和統一性,政策對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體系下是相當重要的。同時,引資手續復雜,審批手續效率低、外資企業的維權渠道少。成渝地區雖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卻很難找到高級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與現代企業治理與管理要求有極大的出入。這些方面都極大制約了成渝地區吸引外資的力度。
城市化對投資和消費的需求有望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近年來,成都-重慶城市群深化了城市合作,積極實現從擴張規模向質向提升的轉變,充分展示輻射向城市綜合城市的作用,促進城市產業聯動的一體化。汽車、電子制造、裝備、食品、旅游、商業物流、信息服務等市場容量較大的龍頭企業,是以看漲品牌為基礎的龍頭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的原則擴大產業份額,培育在全國工業中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大型企業,深化城市一體化經濟合作引領產業融合的發展。
在電子信息制造業方面,應加強技術話語和產業增加值,同時加強重慶、成都科研院所的產業合作與研發合作。在商業物流方面,應開放以重慶、成都為主的經濟區城際運輸,建立市場機制,通過消除包括貨物等要素在內的體制壁壘和區域壁壘。信息服務業要加強信息服務與信息制造業的聯動與整合。在農業上,要充分利用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在鼓勵大面積種植果園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資金以及人力從事相關農產品的出口貿易。
大力改善成渝地區交通基建,因為成都地處西部內陸,本身沒有水運的基礎條件,物流成本相比東部沿海地區偏高,因此,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就顯得尤為重要。
科學合理規劃招商工作,促進地方外資產業結構優化配置,進一步加強產業發展,主要針對整條產業鏈條的缺失環節,以及關鍵環節開展招商工作,為改善中間品投入部門,輔助性部門投資環境,成渝地區應致力于引進一批產業關聯性強、帶動力高的產業項目,旨在提高產業聚集的力度。例如:在農業相關問題上,鼓勵商戶大面積承包土地搞大面積的種植或養殖,同時引導普通農民在未被承包的土地上也種植相關的蔬果,以便節省車輛拉載費用,同時鼓勵外商在本地投資建廠,一來可以實現就近采摘包裝,二來可以為當地提供新的崗位,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在相關產業上大力鼓勵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聚集能力。
在體制框架方面,成渝地區應自覺加強創新,及時完善成渝地區的政務服務體系,重視各條法規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政務的執行率,統一性等,尤其要注重構建公開的,透明化的政務執行能力反饋制度。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解決:一是缺乏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有效具體制度,特別是工業教養、科技研發、人才管理、企業制度等;二是缺乏促進有效具體制度創新的體制供給,缺乏科技進步、市場需求等變革帶動的制度創新意識。所以需要加強建立規范的市場經營活動和經營秩序,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和完善,建立具有較強約束力和規范性的行業自律組織。
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進制度。為引進人才開辟一條“綠色通道”,放寬人才的落戶條件,為引進人才的配偶落戶、就業及子女就學等創造更加優越的條件。二是采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辦法,千方百計的將高層次人才引進。三是完善人才培訓制度。依托各個大高等學府和專業培訓機構,構建人才培訓基地。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全市人才,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提高全市人力資源的整體質量。
筆者提供了一些解決思路,例如:完善政務體系,改變制度供給不足,改善產業環境,培養并吸引人才等。雖然此次疫情讓整個中國經濟出現大面積的下行趨勢,但是這種影響是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相信中國經濟會逐步好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