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 中共煙臺市委黨校
當前世界人口老齡化問題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日益嚴峻。尤其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嚴重滯后,導致的社會勞動力短缺、加重勞動人口負擔問題已相當突出。依照聯合國人口老齡化標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60周歲以上的人數超過總人口的10%,就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截至2019年年底,煙臺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175.6萬,占比26.9%,已趨深度老齡化。老齡化程度居全省第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更為迫切地思考如何使那些曾經對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過貢獻的老齡人們安享晚年,又能使我們現有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速度得以保持。養老健康產業就是以保護和增進健康為目的,融醫療、養老、養生、旅游、文化等多種業態為一體,進行資源整合和綜合利用,為社會和群眾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相關產業統稱。煙臺已列為全國首批醫療養老結合試點城市,如何借自身的資源優越、醫藥產業發達、養老基礎良好等眾多獨特優勢,發展好養老健康產業,成為亟待迫切解決的煙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要加強醫療養老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專科醫院。目前在日本、歐美等國家的綜合醫院,康復和老年病專科一般占比在50%左右,而煙臺當前不足30%。可以通過招商引資、與先進地市合作、三甲綜合醫院開設分院等方式,盡快建立一批高水平康復專科醫院和老年專科醫院,力爭五年內實現各縣市區全面覆蓋。建立起完善的預防、治療、康復三合一框架,組建康復醫院——護理院——社區衛生中心——居民家庭全面康復醫療服務體系。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對全市養老機構進行全面質量評估,對基礎設施、社會效益、服務質量和隊伍素質良好的養老機構給予獎勵支持,對不合格養老機構進行限期整改,對不具備條件的堅決予以關停,確保養老市場良性競爭,確保養老機構合法、安全、高質量運營。
應向國內先進城市看齊,適當提高對養老健康服務機構的建設和運營補貼、老年人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和運營補助、農村幸福院的建設和運營補助、區域化敬老院建設補助等財政支持力度,以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醫療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完善長期護理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制定長期護理的項目內容、服務標準等行業規范,做好長期護理和醫療護理的有機接合。護理保險執行全市統一籌資標準,并按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職工長期護理消費需求等情況進行逐年遞增。合理確定參保范圍并逐步擴大,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將范圍擴大到所有參保居民。推進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到醫療保險服務體系來,完善多層面的、多層次的醫療健康保障體系。大力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辦適銷對路的醫療和養老等健康險種,如:醫療保險、重疾保險、醫療意外保險、手術意外保險、失能保險、護理保險等等與健康及養老相關的保險產品。落實老年人與家庭醫生的服務簽約制度,簽約服務覆蓋面力爭到全體常住老年人。按照《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社會養老機構內所設醫療單位,凡是符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條件的,就應申請納入定點醫療保險范圍。在定點醫療機構所發生的符合社會醫療保險規定的醫療康復項目費用,可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對民間資本投資舉辦的養老機構特別是老年護理機構,在財政政策上要予以補貼,在用電、用水、用氣等方面的收費不能高于公立養老醫療機構的價格。
目前,養老服務業逐步踏入改革深水期,護理員職業等級制度取消、消防要求的變更、簡政放權力度加大、產業融合步伐的加快、養老機構設立許可面臨許等方面的政策變化,對養老健康業的發展的提出了更高要求。應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全面放開養老健康服務市場及提升養老健康服務質量的要求及相關改革政策,加強業務指導和信息公開力度,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社會力量為主體,加快養老服務市場開放步伐,堅持“事業保基本、產業走高端”,除政府托底方面穩步提升以外,中高端養老服務推向市場,推動產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嚴格執行“兩凡是”和“一等同”,凡是法規法律沒有明令禁入的養老健康領域,都可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對當地資本領域開放的,都要向異地資本開放;民辦非營利性的養老服務機構與公辦同行業養老服務機構享受同等待遇,放開市場準入、理順價格機制,真正給社會資本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地位。簡化對康復專科醫院、老年病醫院等醫療機構的執業資格審批手續,在規模、設備及人員等標準上予以放寬限制。對分支機構或下屬機構較多的養老服務企業,可實行由企業總部在市工商行政部門統一集中進行注冊登記的辦法。
認真落實國家衛計委臨床康復一體化要求,加大預防、康復和醫學知識宣教的投入,支持鼓勵美年大健康集團(煙臺公司)和阿里巴巴合作創立的健康大數據中心,以此為平臺建立健康管理和大數據管理檔案。整合12343生活網絡服務、12349居家養老平臺、89000民生服務平臺等,打造覆蓋更廣、功能更全、服務更優的全市養老服務信息綜合平臺,對居家養老的老人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家政、娛樂等實行全方位的服務。
全力推動由中央財政政策支持的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系統改革試點的建設,利用中央資金和市縣兩級配套資金,鼓勵支持相關機構、企業在條件成熟的小區探索推廣“互聯網+”居家等新的居家養老模式,著力解決居家養老服務不到位、社區服務場所閑置、功能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推動日間照料設施逐步由專業機構、社會組織托管,實現連鎖化、品牌化、集團化、多樣化發展,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居民家庭為核心、居住社區為依托、信息化為手段、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支持開展智慧化養老健康服務,推廣應用適合社區、家庭和老年人的血壓、血糖、心電等常用智能檢測設備、緊急呼叫和監控設備、便攜式智能化的健康監測設備、智能化養老監護設備等,滿足多樣化醫療養老需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休閑健康、養生養老基地,開發建設醫療養老結合機構和集醫療保健、醫療護理、康復訓練、生活居住、休閑體驗與文化娛樂等為一體、多形式融合的養生養老社區和大型養老健康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