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
隴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重點文物、文化名鎮及傳統村落蘊藏著寶貴的文化研究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據統計,全市現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7處,館藏文物9757件/套,實際數量達到37073件。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宕昌哈達鋪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文縣碧口鎮,兩當楊店鎮)。全市共申報成功16個中國傳統村落,其中12個村爭取到中央財政每村300萬元的保護發展基金。
古村名鎮既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也見證著一個地方的興亡盛衰。宕昌縣原貌恢復維修了哈達鋪紅軍長征舊街道,維修了“張家大院”“同善社”等革命舊址;康縣建成317個美麗鄉村,建成村史館57個,20多個村史館被省文物局掛牌命名為“歷史再現工程”,10多個村史館被省文物局評為全省鄉村記憶博物館建設示范館。
近年來,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及傳統村落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和面貌逐步優化,成為文化旅游提質增效、吸引各地游客觀光體驗、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感受人文精神的名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顯現出重要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促進作用。
伴隨隴南境內鐵路、高速的發展,雙休日短途游已成為轄內居民旅游重點,同時也吸引到臨近的四川省、陜西省以及周邊市縣的游客。今年疫情逐漸趨于平穩后,許多旅游景點為吸引游客推出了免門票等優惠措施,為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2019年12月隴南鄉村旅游接待人數36.4萬人,鄉村旅游收入10941.7萬元;2020年1-4月,受疫情影響,全市鄉村旅游陷入低迷,在5月出現強力反彈,鄉村旅游接待人數94.64萬人,鄉村旅游收入25875.65萬元;到2020年7月,已達到120.46萬人,鄉村旅游收入32118.96萬元。
由于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古村名鎮開發起步晚,在保護利用方面數量少、規模小、起點低,與周邊市州尤其是旅游發達地區還存在明顯差距。
1.思想認識不足,保護利用不到位。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思潮更新,同時許多木質建材漸漸退出市場,拆舊建新,小別墅式建筑正成為農村新的標志。而與此同時,生活在古村名鎮的一些村干部和當地居民對傳統村落承載的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和不可再生性認識欠缺,法制觀念薄弱,保護意識不強。許多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的古屋民居、古建筑正在漸漸消失,或者被修繕過度失去原有風貌。
2.自然條件限制,基礎設施較薄弱。隨著高速、鐵路以及機場的建設,隴南外部大交通得到有效緩解,基本滿足“進得來、出得去”的要求。但轄內地域廣闊,山高谷深,許多古村落都分布在偏遠的鄉間,道路“村村通”工程為各自然村修建了水泥路,但受地質環境制約,遠離縣城、道路崎嶇、臨崖險路、路途遙遠等都給綜合保護、旅游開發帶來了許多困境。
3.政策支撐不足,缺乏必要保護手段。古村名鎮的延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層干部的挖掘、維護,以及房屋所有人的維修保存。由于在保護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撐,再加之保護資金不足,造成處于公共場所的古舊建筑破敗,或直接拆除后在原址建起其他建筑;而村民家中祖傳木質房屋由于年代較長,有的異地搬遷后被遺棄,有的逐漸被拆除后蓋起新式房屋。
4.資金投入較低,投資開發數量少。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古屋民居、古建筑、遺址等項目的保護、利用及傳承,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受到當地財力限制,有的古村名鎮基本配套設施還不完善,部分村民雖有保護意識,但限于經濟能力,積極性不高。而受到政策支持、宣傳引導、自然環境、思想認識等因素影響,在經濟利益大于人文保護的出發點下,外部投資也很少觸及。
1.加強思想引導,強化保護利用意識。將歷史文化古村名鎮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同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相結合。通過與古村名鎮建設取得成效的相鄰市、縣相比較,引導村民認識到青山綠水、古老建筑、傳統文化、特色小吃都可以變為就地取材的財富,也是對祖輩生活的一些傳承。
2.完善基礎設施,推進整合資源配置。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做好田園風光、民俗文化大文章,注重與鎮、村規劃相銜接。以骨干公路為基礎,提升鄉村旅游公路標準,建設大景區連接公路,形成跨鄉、跨縣、跨市旅游環線。同時,對保存較完好的古村落,實施整體保護,結合現代技術,對具備文化教育價值但年久失修的建筑實施原貌重建。
3.建立保障機制,推進資源合理配置。在古建筑保護、修繕工作中,出臺相關指導政策,明確保護范圍、修繕標準、責任追究等;同時,落實各層級工作人員責任,鼓勵在基層一線的人員積極開展宣傳動員,充分挖掘保護對象、慎重維修受損部位、做好后期合理保護。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搶救出一批保存完整,具有歷史和研究價值的古村名鎮標志性產物。
4.實施金融支持,提升保護利用效率。參照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國農業銀行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的通知》,一是要加大信貸投放,研究出臺支持重點村建設專屬信貸產品或區域性金融服務方案;二是實施差異化授權,執行優惠信貸政策;三是延伸服務渠道,利用鄉村網點提供便捷服務。通過扶持當地經濟,支持具備條件的農村大力開發田園觀光、果蔬采摘、民俗體驗、鄉村康養、民俗度假等鄉村旅游產品,創建鄉村旅游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