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蕓倩 文華學院
1.險種開辦
2008年以來,湖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正式啟動,采取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保險公司自辦的經營模式,全省按照村——鎮——縣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各險種投保登記,最后以縣為單位簽訂統一的投保單其中保費由農民個人繳費、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補貼三部分組成。至今,全省已開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險種達10類15個,包括水稻、小麥、油菜、棉花、馬鈴薯、森林、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和“兩屬兩戶”農房保險。
2.地方特色險種
至今,部分地方自主開辦了育肥豬、溫室及溫室作物、煙草、水稻天氣指數、水產養殖等25個地方特色保險。
湖北省政府對農業農民高度重視,未來也將推動保險公司開發育肥豬價格指數保險、小龍蝦天氣指數保險以及蔬菜價格指數保險,棉花、雞蛋期貨價格保險等創新險種。
3.險種投保及財政補貼
經過幾年農業保險的發展,湖北省的農業保險已經頗具規模,政府在政策和財政方面大力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一方面,政府不斷擴大部分險種的覆蓋面,另一方面,政府對于保險險種的保額也在增加。政府一直增加財政的扶持力度,讓受災農民能夠恢復到災前的狀態,有效規避農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
1.缺乏投保意愿
(1)農民對農業保險缺乏了解
湖北省大多數地區現在仍然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小農小戶,一家經營的農田規模不大,生產投入成本低,單個農戶受到損失程度過小,難以形成利用農業保險防災的意識。農村務農者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難以接受新事物所帶來生活的變化,且對保險了解少,自然就不會接受農業保險。
(2)農業保險宣傳不到位
現在互聯網覆蓋率高,人們相互之間通訊方便,人們觀看信息也較為便捷,發布國家最新政策時也會進行全國播放,但在一些地處偏遠的地區接收消息難度還是大,保險公司專業人員進行下鄉宣傳花費時間長、成本高,簽訂保險單和理賠流程煩瑣,人們接受度低,保險公司得不償失。
(3)農民的收入水平制約了保險需求
農民全年種植收益低,只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2018年湖北省農民全年總收入為20158.66元,而全年總支出為23946.03元,可謂是入不敷出的狀態。購買農業保險會更加加重經濟負擔。
2.專業化程度低
與一般的商業保險不同,農業保險是一種支農惠農、具有政策性意義的保險,目的是為了保障遭受災害的農民的利益,幫助他們恢復災前生活,保險公司是盈利性的企業,政策性農業保險涉及不多,缺乏經營農業保險的經驗,同時由于經營年份的限制,經營農業保險所需的人才數量有限,缺乏熟知農業保險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且沒有探索出一種很好的經營農業保險的運作模式,導致保險公司在保費厘定、損失勘測方面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成本巨大,經營農業保險業務遭受損失。加快農業保險專業化,建立專業經營農業保險的機構,培養專業人才,才能更快完善農業保險機制,農業保險得以更快的發展,更加有效地服務人民。
3.種植面積零散
湖北省雖是平原地區,適合種植農作物,但一般農戶的土地卻并不是分布在一起,而是根據各地區土地的肥沃情況、土地大小、土地離家的距離分配,以顯得足夠公平。但這種分配方式在現在看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看似公平的分配方式,實則讓各家各戶的土地少有連在一起的,特別零散,在農戶務工時,要不斷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中間花費的人力物力成本單看會比較不起眼,但總體花費的成本巨大。
種植面積零散或整合也會影響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購買意愿。農戶一般分配的種植面積不會太大,而且分配的土地不完全都是種同一種農作物,因此每種農作物的種植收益也當然不會很高,就算遭遇自然災害農民個人所受的損失也不會很大。小規模的種植面積再加上個人所遭受損失不大的程度,農戶完全沒有必要再為了購買農業保險花費額外的費用。零散的土地分配減少了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
對于農業保險的宣傳必須由政府和經辦農業保險的企業共同推進,一是讓政府有關部門和基層人員系統培訓農業保險相關的知識,二是做好經辦農業保險公司內部涉及農業保險業務的相關人員培訓,三是由政府進行宣傳,經辦公司提高農業保險服務體系,開辦出滿足農民投保需求的險種。
省政府應該成立一個專業經營農業保險的國有公司,一方面專管經辦農業保險公司的制度問題,為經辦農業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另一方面,為我省培養農業保險專有人才,提供符合我省實際的農業保障。一個好的制度和運作流程可以有效的提高整個過程的效率,減少無謂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層次化的運作機制可以有序合理的進行農業保險的運作。
農戶個人所擁有的零散的分配的土地降低了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讓農業生產規模化即可節約農戶的各類成本,也可增強他們防范風險意識,自愿、自主的購買農業保險。規模化生產的目的在于提高農民農業種植收益,增加農戶的經濟收益,同時增強農戶風險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