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男 昌圖縣社會保障事務服務中心
2003年,國務院正式出臺了《工傷保險條例》,自此以后,工傷保險在制度設計方面涵蓋了所有勞動關系勞動者,但其中并不包括公務員。日趨多樣化的就業形式,越來越復雜的勞動關系,導致許多不存在穩定勞動關系,抑或是在工商保險對象中并未囊括進無勞動關系的靈活就業人員。因為參加工傷保險的基礎條件為構建勞動關系,工商保險主要由雇主進行繳費,個人不能夠進行繳費,所以導致靈活就業人員難以享受到工傷保險。立足于國際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國外很多國家都已在工傷保險的對象中加入進了靈活就業人員,甚至于在校學生也被納入其中,個人和國家繳費均存在。而在這一方面,我國一些城市也有一定經驗。借助調查靈活就業人員可以了解到,他們都迫切的想要享受到工傷保險。
結合《工傷保險條例》之中所提出的相關規定,若要被確定為工傷,則受傷人員在之前必須和用人單位簽訂有勞動合同,但大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均為零時工,勞務關系只存在很短一段時間,即口頭協議,若產生傷亡事故,就難以對勞動關系進行明確,進而無法確定是工傷。
《工傷保險條例》指出,用人單位是繳納工商保險費的主要負責方,未涉及用人單位需對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費用進行繳納的規定[1]?;诖?,用人單位提供工傷保險的對象一般都不包括靈活就業人員,同時也不會承擔責任主體。若就業者自己進行繳納,在出現事故之后并不屬于“工傷保險”,因為不存在單位。
在工作場地方面,靈活就業人員并不固定。當靈活就業人員購買了工傷保險后,若屬于非工傷情況下出現的人身傷害,就會產生“做偽證”“虛報”等相關騙保行為。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認定,調查取證較為困難,若無法有效的進行處理,就會影響參保人員的利益,甚至于引起不穩定因素。
就靈活就業人員而言,涉及自雇型、他雇型以及自由型三類[2]。其中,自雇型人員不僅是雇員,同時也是雇主,其除了需要承擔雇主應該履行的責任之外,還可以與雇主相同的相關待遇,集受益與責任主體為一體。若辦理了營業執照,則就是個體工商戶,其可享受到工傷保障。反之,如果沒有辦理營業執照,則不能享受保險。他雇型和自由型人員,一般只是憑借靈活就業人員的身份參加“兩險”,未涉及工傷保險。同時,還有一些企業選擇直接向員工發放現金,使之參加“兩險”,這類人群也不能獲得工傷保障。所以,鑒于靈活就業人員和用人單位之間僅僅只是零時勞務關系,一些只有口頭約定,故應視具體情況決定納入與否。
首先,對繳費基數進行明確。大多數靈活就業人員在收入方面存在著不穩定的情況,且總體水平偏低,若繳費基數較高,就會導致政策失去吸引力。所以,在對繳費基數予以明確的過程中,應立足于企業的行業特點,針對繳費基礎進行科學的設置。例如,建筑施工企業可以建筑施工項目為單位,由建筑項目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要求施工企業將建筑施工項目標結合起來繳納工傷保險費,并實施實名制管理。同時采用“定額繳費、動態實名”的方式,為其他靈活就業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換言之,即每個人每個月對一定金額的工傷保險費進行繳納。靈活就業人員在繳納“兩險”的過程中,需要本人對工傷保險費予以繳納,涉及雇主的則由雇主進行繳納,落實好實名制管理。
其次,研究具有靈活特點的繳費方式。靈活就業人員存在著極強的流動性,有的人員可能會在一個單位工作幾個月,有的則幾天就能夠將工作任務完成。所以,需要對靈活繳費方式進行研究,實現隨時申報、登記、繳費,同時就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借助實名制管理手段開展管理工作。針對利用人事勞動代理機構力量開展管理工作的,需要由代理機構進行繳費。立足于靈活就業身份對“兩險”進行繳納,在繳納過程中,工傷保險費也涉及其中。其他靈活就業人員若是有繳納此保險費的意愿,也可以繳納。
靈活就業人員經常在多個工作場所流動,進而導致調查與認定工作在落實方面較為困難[3]。所以,對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予以認定的過程中,需要給予意外傷害更多的關注,不能夠只是局限在由于工作引起的事故傷害,針對其他時間、地點出現的各類意外傷害,也應得到救助,進而促進工傷調查與認定工作有效性的提高。對工傷進行認定時,應將本人舉證作為基礎,開展調查取證,結合其工作習慣以及特點等,全面掌控其工作地點、時間等,進而對工傷原因予以驗證。針對通過用人單位對工傷保險進行繳納的,工傷保險責任需要由有人單位承擔;若是個人自己繳納工傷保險費,由本人對工傷保險責任進行承擔;用人單位以及靈活就業人員本人對工傷保險責任并不了解,除了本人強烈要求認定為靈活就業人員,否則責任均有單位承擔。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靈活就業人員也應該享受到工傷保險的保障。基于此,有關部門需要對工傷保險涵蓋范圍進行拓展,科學的優化保險制度以及工傷認定標準,確保能夠將滿足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歸納到工傷保險的范疇中,確保其合法權益的順利實現,加強對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