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國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
縱觀政府采購制度的歷史,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政府采購制度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而生,是為了規范政府和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制度,另外,這也是現代政治制度以及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國政府在采購制度上所進行的規范內容,在本質上呈現出對購買性支出行為進行規范,制度設計上有所側重和取舍,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權衡規范和效率,成本和經濟間的關系。在依據法律法規進行采購的前提下,利用恰當方法有效降低政府采購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充分發揮政府采購制度優勢的同時,也展現了與國際公共采購通行規則接軌的需求。
以下對政府采購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第一,采購人在進行采購活動時需要的編制構成的成本;第二,包含評審專家成本等采購代理服務成本;第三,供應商在進行采購信息,獲取,參加開評標等活動時構成的相關商務成本;第四,其他隱性成本;第五,采購時間上的成本;第六,供應商權利和救濟所產生的成本;第七,政府采購的內部和外部監督管理所產生的成本等等。
由此可見,政府采購制度性交易成本中包含諸多子成本,方方面面所構成的成本集合后,才是真正的政府采購制度性交易的成本。除此之外,我國政府在采購方面大多數實行委托代理制,目前,該種制度可以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性和基礎資源的力量,尤其在比較復雜的大型機電等工程采購方面更為明顯,但在追求利用最大化的目的,不免受利益驅使等因素影響,在相關的評審專家和代理機構進行委托辦理時,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道德風險。根據已經披露的公開政府采購商業賄賂相關案件來看,一些心懷不軌的供應商為了謀取其中的利益,往往會鋌而走險,向擁有決策權的相關主體進行行賄,以此來期盼擁有不合理的準入門檻來進行相應的采購和交易,他們甚至還聯合一些不法商家,將不合格的人品進行串標和圍標,最后導致審評工作完全背離客觀公正原則,破壞了評審結構的公平透明和公平競爭性。多種多樣的手段到最后都會轉嫁到政府的采購項目上,這樣勢必會給政府帶來巨大的損失。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范采購市場,規范采購行為,我國相繼頒布了《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兩部法律還沒有做到有機銜接。若不將政府采購的法制內容進行統一,那么就會必然引起采購相應成本的增加,對整個采購實施工作環境和營商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舉例說明,政府在采購多數工程項目時,一般運用的是《招標投標法》,其他使用財政資金采購貨物、服務或工程的采購項目通常使用《政府采購法》。就會出現項目類型相同,但是因采購招標方式的不同而使用的法規不同,他們所遵循的法律體系就截然不同,甚至在救濟渠道和監管部門上也有很大差距;再例如,政府在進行電梯等建設性工程,配件設施的采購是按照其本質屬性,應當包含配套施工和安裝服務的貨物。在這過程中,貨物就是具有產品價值的主體,在進行貨物采購時《政府采購法》適用,若是按照工程項目采購時,那么《招標投標法》適用。這樣的法律存在交叉重疊問題,而現實中這樣的問題存在并非個例,這種事例會直接讓供應商和評審專家等政府采購的當事人執行和操作上無所適從,同時還額外增加了供應商投標成本以及相應的法律風險。近幾年來,不少供應商在營商環境中評價到,上述模式很容易造成交易規則不統一,而導致行業監管碎片化。由此可見,若相關法規得不到銜接融合統一,那么,就不利于建設統一開放且競爭有序的政府采購市場,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產生一定阻礙。若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順應市場,科學合理規劃,徹底解決兩法之間存在的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該將相關內容與最新出臺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相關規定進行妥善銜接,來進一步降低市場環境的復雜和不確定性,促進供應商可以在規范統一的法律體系下,主動參與到包括政府采購在內的公共采購活動當中,并為供應商們提供更為便利的采購條件。
政府采購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漸走向了成熟,在采購范圍內,政府也應該保持更為穩定的狀態。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建議政府在采購內容上,對相關的人員力量配備和經濟運行內容進行合理分配,努力將采購目錄進行深度優化,運用更為合理的方式來制定政府采購限額標準和相應的公開招標數額標準。在集中采購目錄方面,制定時不應過于寬泛,以致讓集中采購的機構疲于應付,最終導致采購質量和效率受到影響,但內容也不可以過于局限,導致采購機構的業務量不足,出現人浮于事的現象,那么最終也只能導致代理采購成本內容占項目采購金額過高。這樣的操作將集中采購機構的法定業務轉變為委托,既不經濟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還會造成機構職能的缺位以及交易成本過高的現象發生,由此可見,該種規則必須進行改變。若想避免上述內容的發生,建議通過市場的方式,全面評估集中采購機構運作績效,該種方式主要考慮兩個定量評價指標:一,對比采購結果和市場價格的節約額度。可以應用到評估競爭機制和規模效應實現情況當中;二,對評估集中采購機構運行成本的合理性的行為進行假設。
政府在對采購環節進行管理時,應當將需求分析和市場調研兼顧在內,將采購需求作為引領內容,給出科學合理的交易規則,進行準確設置,以此來構建出充分有效的競爭機制,吸引更多潛在優質的供應商踴躍參與到競爭當中,政府也能夠在付出成本后得到滿意的預期收益。在進行采購需求的編制時政府應充分發揮相關專家和采購代理機構的專業作用,同時廣納的聽取供應商和行業領軍企業的建議,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采購需求,以此來避免采購需求中帶有的傾向和歧視性,盡最大程度避免和減少質疑以及投訴爭議,進一步提升一次性采購的成功率。按照通用政府采購項目的實施計劃,將定期的采購信息和同項目的采購進行歸檔和整理,同時積極的將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合采購開展出來,運用大規模采購的優勢,盡最大程度節省代理采購成本和相應的采購活動成果。
過長的政府采購周期會引發效率低的質疑,進而導致政府采購時間成本增加。若想更好的對政府采購時間成本進行控制,需要考慮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要盡早的進行采購需求的編制工作,將采購意愿提前公開,以此來做好采購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鼓勵相應的采購項目公告在進行發布、領取、下載時,做到文件同步進行,同時區分項目的復雜程度并標明相應標期,運用該種方法對采購周期進行有效壓縮。
第三,靈活運用定點采購,網上商城、網上超市等方法,以更好的方式進行一些零星項目的采購。若相應采購人員還有其他合法渠道獲得更具經濟實惠的產品,相關部門可以授予采購人員權利,直接確定成交供應商,最后將相應的產品信息和內容作為比價依據,提供給政府采購平臺。
第四,對于經常性項目,可采用“一次招標,長時間有效”方式,降低招標頻率。
第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制度實時修正和流程再造。
把業務流程作為依據,與相應的網絡平臺和優化營銷環境工作協同聯動,按照事情減少、簡化審批流程,事后加強監管的方法和原則,將審批程序簡單化,運用一攬子審批方法,進一步提升審批效率。
第一,放棄一部分事項審批權限。將采購人主體全責任進行健全,完善采購人內控制度,將復雜的審批事項放到采購人主管部門。
第二,對審批網上辦理進行推廣。充分利用政府的采購信息管理平臺,在網絡上進行相應的審批工作,在節省行政資源的同時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對非政府采購審批事項進行清理。不屬于政府采購審批的事項,不得納入政府采購審批的范圍內,以此對審批工作進行精簡,提升采購工作效率。
將互聯網和政府采購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具有公共公益性質的政府采購信息化平臺,讓政府的采購可以實現全流程電子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升政府采購的效率,從而降低采購成本。
第一,政府可以將相應的采購信息發送到采購網站上,這可以讓所有的采購文件通過網絡的方式在公共平臺上進行發布。網絡會根據客戶的定制要求進行信息的精準推送,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供應商隨時對采購信心進行查閱,同時也降低了供應商搜索信息的成本,同時也實現了供應商和社會的公眾監督。
第二,對電子采購和招標項目進行大力推廣。采購平臺具有免費下載文件、網上招標等功能,供應商可以直接用電子版文件打印出相應的投標文件復印版,這樣的操作減少了政府采購活動人員和供應商的人力和物力。
第三,根據采購項目實際情況,將采購文件材料要求進行精簡概括,利用大數據和網絡技術實現信息共享,讓供應商已有證照資質等信息直接被查閱,節省了供應商提供證明材料的過程。
第四,積極運用公共信用信息。對信用狀況良好的供應商,可以酌情的減少履約保證金等。確定需要收取保證金的,也可以允許供應商自行選擇非現金支付方式,在歸還保證金時,要及時且按照規定流程行事。
第五,支持采購項目進行網上簽約等。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運用先進的數據信息技術來實現對采購項目執行情況的監督和管理,從而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流程,實現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在政府采購工作當中,采購制度性交易成本,指代的是執行政府采購制度所產生的特定交易成本。一方面,應該努力完善政府采購制度體系,對采購流程和交易規則進行優化。對采購主體責任內容進行清晰展現,讓交易規則具有科學依據,同時對監管機制和政策方面進行完善和健全,完善法律制度,運用先進的技術才能更好的實現現代政府采購交易成本的節約。當然,在這過程中也要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起來。充分引用競爭機制,以此來發揮政府采購規模效應,從而拓展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只有在源頭上解決政府采購領域的商業賄賂問題,才能進一步保證采購成本與效益匹配,將優質優價,物有所值的目標,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