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 鳳臺縣財政國庫支付中心
截至2020年6月30日,鳳臺政府性債務共計39.3億元,其中:一般債務21.17億元,專項債務17.87億元。較2019年12月31日,增加政府債務2.85億元,其中增加一般債券0.23億元,增加專項債券2.62億元。通過發債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于道路、醫院、水利、學校、保障房、市政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益性項目建設和土地儲備。
從總體上看鳳臺政府性債務規模較小,期限較為合理,政府償債風險較低,政府債務率僅為64%,整個債務風險仍處于可控范圍。
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隨著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不斷擴大,債務負擔不斷加重,債務風險逐漸顯現,如任其發展將會給鳳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帶來巨大隱患,形成較大風險點,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將債務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以內。如何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確保地方經濟平穩運行,促進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地方政府必須面對的一件急事、難事、大事。
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形成了層層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這就造成越是基層政府,財力越匱乏,日子越難過,可用于發展建設的資金越短缺。例:2019鳳臺地方收入27.1億元,扣除中央營改增上解基數3.7億元、市級集中3億元,縣級可支配的地方收入僅為20.4億元,僅占財政收入42.4億元的48%。
2002年至2013年隨著國有大型煤礦的陸續投產,鳳臺經濟迎來發展的黃金期,財政收入由2002年的3.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44.6億元,增加了近13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到29%,以后年度由于去產能、減稅降費等各種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均未超過44.6億元。
隨著煤炭資源的大量開采,采煤沉陷區面積不斷擴大,對鳳臺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礦區所在鄉鎮粉塵等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廣大人民群眾怨言較多。大量稅收上繳中央,沉陷區治理的包袱卻留給了地方,造成鳳臺財權與支出責任嚴重不匹配。有限的財力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舉借政府性債務有不得已的苦衷和實踐上的合理性。
鳳臺高度重視沉陷區綜合治理、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顯改善沉陷區群眾的居住條件,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但也存地方性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擴大,重借輕還、償債資金過于依賴財政性資金、政府債券支出進度偏慢等問題。政府償債資金主要來源于公共財政收入或土地出讓收入,如果宏觀經濟持續下行,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土地沒有升值或升值不大,政府收入預算目標未能實現,就會給政府債務償還帶來極大風險,給政府信用帶來負面影響。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全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堅定不移主攻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斷做大做強地方經濟,擴大地方財政收入規模,增強地方政府償債能力。
將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積極籌措各種資金,提高地方政府還款能力。根據地方政府財力狀況,合理制定還款計劃、化債方案,防范債務風險。與金融機構溝通協商,開展債務延期以及存量債務置換工作,錯開債務還款高峰,緩解債務償還壓力。
建立債務監控及預警制度,全流程跟蹤債務單位的債務情況,分析單位債務負擔水平,根據債務風險等級,分別采取相應風險提示、風險警告、項目限制等措施。制定完善的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以便在債務單位出現債務危機時,在堅持“誰舉借誰償還”原則不變的前提下,第一時間整合各類資金,確保政府性債務及時得到清償,確保政府信用不受損。
繼續推進融資平臺公司體制改革,加快融資平臺轉型,徹底與政府脫鉤,落實公司市場主體地位。將文化體育資產、房屋等各種商業設施注入融資平臺公司;將停車場、城市給排水、垃圾處理、公共交通等特許經營授予融資平臺公司,推進融資平臺公司轉型升級,推動其業務多元化,積極拓寬融資平臺公司的收入渠道,使其成為市場經營主體,自負盈虧。
通過壓縮一般性支出、及時處置存量資產、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方式,積極籌措財政資金,提高政府償債能力??茖W編制政府預算、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把地方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按照法定程序報經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后,方可舉債,杜絕先舉債后審批的現象。
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評審機制,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庫建設,實事求是做好項目投入產出分析,避免重復、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投資。積極開展舉債評審活動,建立長效機制,評估建設單位的債務承受能力及償債資金來源落實情況,堅決防止債務“借、用、還”脫節,做到舉債與償還責任相匹配。充分考慮政府綜合財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保持必要的融資能力儲備。
2015年實施的新《預算法》已經允許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但地方政府發債權受到嚴格限制,地方發債權被限制在省一級政府,且實行中央審批制度。市、縣級政府無權發債,只通過省政府代理發行債券。為使舉債、用錢、償債主體保持一致,建議將自主發債的權利下放到直接花錢的市、縣級政府,擴大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債券權利,增加地方政府發債的靈活性、適應性。
一是進一步理順省、市和縣收入劃分機制。收入劃分盡量對地方政府傾斜一些,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盡快完善省、市、縣地方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省以下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特別是市以下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切實保障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財力發展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遏制其舉債務沖動。
增加對縣級的財力性、均衡性、一般性轉移支付,特別是對資源枯竭性城市加大補助力度,同時取消專項轉移支付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資金的強制性規定,提高地方政府財政統籌能力,使地方政府有更充足的財力去發展地方經濟,開展城市建設和發展社會公共事業。
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產生有不得已的苦衷和實踐上的合理性,在特定時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較快發展,緩解了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極大地改變了城市面貌,提高了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但隨著地方政府性債務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債務風險逐漸顯現。必須積極采取風險承受、風險規避、風險分擔和風險降低等各種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即享其利又避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