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鑫 沈陽市渾南區財政事務服務中心
在促進事業單位財務工作水平和會計核算水平提升方面,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政府會計制度發揮著重要的政策支撐作用,有利于推動事業單位構建創新型財務管理工作體制,確保財務報告中的各項信息具備真實性與可靠性,進一步提高預算和核算工作水平,構建完備的會計制度體系。相較于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而言,政府會計制度在會計確認基礎、核算模式、報表體系、核算功能等各個方面均呈現出顯著變化,因此在新制度實施背景下,事業單位的財務報告編制和會計核算變化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這是需要事業單位加以認真關注與重視之處。
對賬是報表編制工作的重要基礎,開展年終對賬工作,是進行財務報告編制的首要步驟[1]。年末,事業單位的財務報告編制人員,應確定一個具體時間作為終止對外辦理報銷業務的時間,然后對于本年度的往來款項、收入與支出加以全方位對賬檢查,確保各項數據準確無誤。一旦發現其中存在某方面的問題,立即采取措施對其進行解決,以此為財務報告編制提供科學參考。
事業單位的決算報表,直接反映出事業單位當年的整體收支狀況與結余狀況,對于事業單位開展預算績效管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一般情況下,事業單位的決算報表構成項目與編制要求,由上級財政部門決定,通常包含收入支出決算表、收入決算表、支出決算表等不同的決算報表。
財務綜合報表主要包括會計報表和會計報表附注兩部分,其中包含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財務會計,且與決算報表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這是由于這兩類報表中的數據均來源于同一經濟事項,但會計確認基礎有所不同,因而處理方式也存在一定差異。一般通過對本期預算收支結余和本期收支盈余進行填報,來區分這兩類不同報表的差別。
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在會計核算工作之中,首先應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在實踐之中全面推行權責發生制,重視營造權責統一的工作氛圍,一旦發生合同問題,立即根據權責發生制開展責任追究,以此增強合同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3]。在開展合同管理的過程之中,事業單位應重視應用輔助核算功能,對會計核算之中存在的非財政性資金收支確認記錄難題加以有效解決,確保各項收支確認能夠對事業單位的真實財務狀況進行全面反映,進而提高會計核算工作的規范性。
政府會計制度實施一年以來,由于各事業單位在實踐制度要求時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因此陸續出臺了1、2號解釋文件,對于新舊制度銜接問題和個人結款業務核算給出了具體的解釋。在此背景下,事業單位應重視對科目設置加以優化,合理增設和刪除核算科目,從而減輕會計核算工作壓力,提高會計核算工作效率。在優化核算科目設置時,應重視根據財務資金流動狀態和預算會計資金流動狀態開展,盡可能地細化會計核算科目設置,從而確保各項結轉項目實現同步。
在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優化核算科目設置的基礎上,事業單位應重視構建核算報表體系,根據實踐需求,設置財務會計核算對賬統計表和預算會計核算對賬統計表,構建完善的核算對賬報表體系,以此為財務人員提供科學參考,使得會計核算工作人員能夠在填制會計憑證之后,根據核算對賬統計表,對其及時進行檢查,從而進一步提高會計核算的規范性。在開展核算對賬統計表設計工作時,事業單位應重視對資金流動狀況、預算結余狀況加以充分考慮,確保其中的各個項目與具體的會計科目相對應,從而切實提高會計核算質量,為財務報告編制打下良好的基礎[4]。
總而言之,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在財務報告編制和會計核算工作方面,均需要做出相應調整和改變,以此充分滿足其理念與要求,不斷提高財務報告編制水平,增強會計核算工作的規范性與準確性。為此,事業單位需要加強思想認識,充分認識財務報告編制工作與會計核算工作所具備的重要價值,重視對財務報告的編制步驟和會計核算規范加以完善,推動財務報告編制質量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