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梅 沈陽科技學院
為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沈陽將營商環境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并先后出臺了《沈陽市優化營商環境85條政策措施》等150余個制度性創新改革舉措,出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業經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等多項政策。
通過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瞄準國內外先進城市最前沿的經驗做法,最大限度地減少辦事環節、材料、時間、成本,沈陽在企業開辦方面,推行“一業一證”審批模式,將一個行業準入涉及的多張許可證,整合為一張許可證,實現行業“一證準營”。市場準入方面,推行外商投資企業授權登記管理模式,實施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企業直接到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設立、變更登記,用信息報告制代替逐案審批(備案)制。
以“互聯網+”為引領,加快提升智能化“一網通辦”水平。創新監管方式,結合數字政府和城市大腦建設,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智慧型監管。創建營商環境大數據平臺,形成一個集數據匯集、綜合評價、持續改進的工作閉環。進一步完善政務、市場、開放、要素、社會、設施、法治、創新等八大環境的制度化工作推進體系和機制。
沈陽既是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也是傳統的農業糧倉,受傳統農耕文化和計劃經濟影響較深。受傳統體制機制和產業結構制約,市場化總體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比重偏大,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滯后。國有企業其本身壟斷抑制競爭的同時,也抑制了競爭帶來的創新。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中的自主創新、全民創業的區域文化尚未形成,民眾思想保守、觀念落后,少有自主創業意愿,嚴重缺乏冒險意識,創新創業的動力不足。大多數人的就業價值觀,普遍追求體制內穩定工作,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就意味著鐵飯碗,旱澇保收不擔風險,擁有更高的社會成就感和認可度。
沈陽市作為工業基地城市,其產業主要依賴于重工業和資源類產業,金融以及互聯網之類的高新技術企業相對比較少,這也是沈陽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這直接導致高端人才流失。沈陽市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較大,部分高尖精的人才和城市提供的崗位不匹配,引進與留住人才機制不健全,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沈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工作,幾年來,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成效明顯,己經建立了統一有序的營商環境管理體系,沈陽市營商環境建設局仍然存在職能單一,權限過低,缺乏必要的獎懲手段等問題。營商環境評估維度多,主觀性較強、隨意度大,評估時限緊、選擇的樣品不夠科學、不同主體缺乏協調機制,所獲取的數據資料尚不能全面地評價沈陽市營商環境的整體情況,僅能反映營商環境的初步情況。第三方評估機構采用的評估標準模糊,職責權限缺乏有效的法規制度保障,在資金來源方面過分依賴于政府部門,影響其發揮獨立性及評估結果的客觀真實性。
沈陽市的國企較多,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深,企業及官員思想比較保守。為了構建長效營商環境,要轉變人們的創業理念,營造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改變傳統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意識,培育對創新創業的信心,更新市場經濟和現代管理理念,克服“等、靠、要”思想。表彰優秀企業家,引領社會風尚,弘揚企業家創新創業的吃苦精神、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對事業的執著進取精神。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氛圍。
正確把握沈陽經濟發展趨勢,在新一輪的東北振興中合理確定自身功能定位。經濟發展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做支撐,應制定本地區特殊人才發展戰略和目標。做好人才需求調研,深入分析滿足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尤其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急需的特殊人才。結合城市發展戰略需要的重點產業和領域,充分發揮人才的最大價值,提高薪酬待遇,保障人才不流失。
建設良好的營商環境必須把握好公共利益和民眾需要,切實發揮政府主導引領作用,精確定義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沈陽要緊扣國家營商環境評價18項一級指標和87項二級指標,逐項量化細化,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堅持對標先進。學習借鑒先進省市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形成符合沈陽市實際、具有本地特色、國內保持領先的措施。從企業需求側角度出發,針對企業“堵點、痛點、難點”問題,廣泛征求企業意見,梳理企業對政府政策和措施的需求,開展營商環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