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雁 武漢大學
在新的社會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面臨新的發展格局,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有助于強化黨建工作時效性、提升黨建工作整體性、優化黨建工作針對性、提高黨建工作創新性,因此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實現高校黨建工作的革新,值得思考。
大數據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優勢,具有高速化特點,在數據的采集、分析、使用上極為便捷。將“互聯網+”理念引入到高校黨建工作領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黨建的動態化管理。不同高校各自搭建內部信息系統,會生成海量數據信息,這構成了黨建工作開展的重要資源基礎。而傳統的信息處理工作中,依靠人力搜集信息和分析數據,速度和準確性都難以得到有效保證,這就對高校相關決策和黨建工作時效性構成了不利影響。借助互聯網技術,還能對新產生的數據做迅速的獲取、了解,以此為依據把握黨建工作進度,對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及時必要的調整與部署。
隨著教育事業的進步,各高校紛紛完善自身,爭取入選“雙一流”名校名單。為實現此目的,做好黨建工作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重要一步,高校需要堅持成為一流大學的正確理念,不斷提升黨建工作的質量。傳統的高校黨建工作領域,往往是以慣用的制度和之前積累的工作經驗為指導,缺乏實時的反饋及分析,這就導致工作長期得不到創新與優化。而借助信息技術,可以賦予資源更突出的全局性優勢,促進黨建工作數據的高效共享、整合、開發及利用,為黨建工作的調整及未來布局提供幫助。
信息技術具有人力所不能比擬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優勢。在“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單位紛紛采取了更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和更智能化的經營模式。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也能幫助管理者對工作的走向、特征、規律等做更精準的定位和把握,確保制度的科學性。由于高校黨員本身呈現了流動性強與多元化特征,因此管理人員可以利用大數據加強引導,及時掌握黨員思想動態,對其行為加以規范。
網絡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技術含量,其內容相對多元。根據不同的數據架構,可以將數據區分為非結構化、半結構化以及結構化的不同類型。其中,非結構化數據主要以表格、圖文以及音頻等形式存在;半結構化數據主要以Hypertext等形式存在;結構化數據主要以文本形式存在。將信息技術的類型特征與高校黨建工作聯系起來,能夠有效促進工作的創新性發展。比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提升黨員之間、黨員與管理者的無障礙交流與良好互動,為黨建工作增添時代化的新內容。
從當前國內“互聯網+”相關技術發展現狀看,已經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水準一致,且在數據的排布、信息庫的建設及深度學習方面取得了超前進展。但國內在硬件設備配置、數據開發和高速處理、圖文音頻數據分析等領域尚且落后于許多發達國家。這種現狀反映到高校黨建工作中,就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對信息技術的引入尚且停留在互聯網利用層面,部分信息技術的使用依然有較大局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單位內缺乏技術水平過硬的專業人才,不能在工作中就黨建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進行深度挖掘,因此無法對技術形成全面、充分的利用,制約了“互聯網+”平臺優勢的發揮。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校黨建工作中,黨組織也對信息化發展保持了高度重視,逐漸加大了黨員資料庫、黨建網絡系統、教育學習平臺建設等的資金投入力度。但是,這種進步整體成效不夠顯著,部分高校所謂的對信息技術與黨建工作相融合的實踐,只是停留在業務工作領域,忽視了黨員的全面管理及教育;加上某些高校的黨建管理人員思維長期受制于傳統工作模式,對信息技術的熟悉度不足,因此信息技術的運用尚且流于空談。這些不良現象都從側面反映了黨建思想意識不足的問題。
建立健全科學的黨建工作制度體系,能夠對黨建工作的具體落實提供有效指導。但事實上,當前許多高校都缺乏完善的黨建工作制度體系,這首先表現在相關數據缺失方面。因為高校未能就黨建工作的有序開展提出統一的規劃,因此其數據的全程采集、系統整合都略有不足,呈現出混亂失序狀態,導致已有的數據類型、規模等達不到“互聯網+”的要求。再者,高校的數據平臺建設不力,因為高校在對管理制度加以落實時,更重視條塊化管理,因此各部門分別根據其具體的業務特征搭建內部信息管理平臺,互相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存在壁壘,形成了典型的“數據孤島”效應。此外,高校尚未形成科學的工作保障機制,因為信息技術在運用過程中涉及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等,如果高校的數據管理力度不足,就可能出現安全隱患問題。
一直以來,高校開展黨建工作主要是采取主題講座、學習會、交流會、政治報告、及黨日活動等形式,這種比較固化的模式往往比較枯燥,難以調動黨員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且并不具備嚴格的指導意義,這就導致活動實效大打折扣。現在黨員對于這一系列活動及被動接受知識、上傳下達的模式普遍存在厭煩心理,而學習內容單純由知識傳輸方主觀設定和規劃傳授,忽視了對思想精神做進一步的深度挖掘和全面分析,這就導致黨建工作長期流于形式,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事業的進步使各種現代化設備和先進技術手段流入校園成為必然,黨建工作同樣不應與信息技術彼此分離。為充分利用技術優勢提升黨建工作效率,就需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聘請熟悉大數據操作技術的骨干專家從事相關工作,確保各種先進硬件設施得到平穩運行,妥善處理好數據安全問題及設備故障等問題。高校應該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夯實相關人員的理論基礎,確保設備的運行效率及黨建辦公系統的功能優勢。
只有不斷創新黨組織工作方式和黨建活動形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使黨建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才能增加黨建宣傳的實效性、便利性和寬廣性。高校要首先需要改進工作模式,對工作平臺進行創新,加強改革運行管理保障機制,利用“云計算”技術,建立云平臺建設保障機制,改進傳統的管理體制,將傳統的黨建管理平臺,做成管理與應用同步進行的新型黨建網絡平臺,這是促進黨建工作信息化和規范化的重要環節,“黨建云”平臺不但可以擺脫黨建工作時空限定,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黨建教育,而且可以突破設備的限制,實現在不同終端設備同步接收信息,使黨員群眾能夠通過手機、平板、計算機等多種電子設備隨時隨地接受教育、上傳信息,打破了傳統黨建網絡平臺只能通過電腦應用的限定。
如前文所述,加強黨建工作相關機制體系的建設,對于高校順利開展黨建工作具有重大影響。黨組織要以“互聯網+”黨建革新工作作為核心任務加以落實,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優化等措施,實現黨建事務的創新性發展。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完善領導聯合制度,形成與信息技術運用有關的黨建工作領導團隊,由黨政領導者帶領,成員包含教務工作者、行政以及高校后勤人員等多個部門。負責統籌與部署政策設計,注重整合數據信息,構建各個部門間合作制度,掙脫陳舊數據堡壘制約。
加強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創新問題的探討,意義重大。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當前高校黨建工作面對的難題,如黨建工作建設人才缺失、大數據運用不夠充分、黨建工作制度完善度不足、傳統黨建工作形式落后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創新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強化高校黨建工作人才團隊建設,善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工作模式,健全黨建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