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悅 中共唐山市委黨校
2020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預計將增加到2.55億,其中離休干部40多萬,退休干部超過2000萬,其中黨員1150多萬,我國已然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如何在此前提下健全和完善社區管理及服務機制,已經成為我們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實現這個目標的改革浪潮中,我國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方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而這種變革,僅靠有參與意愿和付出熱情的個人行為也是不足以實現的,這需要黨的基層組織層面建立更加完善的引導和合作機制來推動,也要結合各社區和街道的實際情況,堅持點線面結合、共建共治共享、優勢與短板互補為原則,形成事業單位、社區街道、企業園區等“退休黨員”聯動協調機制,鼓勵更多的“年輕老年退休人員”更好地發揮出自身資源優勢。
社區管理轉變職能、引入公民參與的過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社區管理現狀是,社區管理和服務的科學性、協調性、針對性、有效性有待增強,不善于發動人民、組織群眾力量,難以形成社會共治、共享的局面。為此,就要有效發揮公民作為一個社會基本細胞的作用,尤其在解決基層矛盾糾紛、減輕政府行政成本等方面,亟須行之有效的平臺和載體設計。
當前,離退休老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自治平臺和共建平臺不完善,不利于公眾對社區事務的持續有效參與,影響了公眾的積極性和持久性。想要發揮出離退休老黨員的“余熱”,就要充分重視這個第三方力量,精心設計各種參與載體,搭建例如社區事務聽證會、議事廳等平臺,建立社區自治的機制,要通過設立“社區茶館”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為政府、社區和居民之間溝通交流、共同進行社區管理提供機會。深入開展“銀齡行動”,組織老黨員志愿巡邏隊、文藝宣傳隊、義務調解隊等,組織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退休老專家、老知識分子參與小康援助窮困、幸福援助孤寡等志愿服務。一些退休老黨員本身加入的非營利組織和公益組織則可以通過不同的項目引導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始終保持與社區的合作關系,經常組織一些納涼晚會、傳統文化活動、防災演練、時政新聞學習等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生活,這樣更能引導全體居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區治理者。
社區服務的質量不高、有效供給不足、專業人才欠缺,基層社區活力不強等問題,都制約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與發展。
第一,政府方面,各級政府要將離退休老年人才的開發和再利用納入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鼓勵各地制定此類專項規劃;有關方面增加離退休老年人才網絡信息庫,實現信息聯通、資源共享;建立以離退休老黨員為代表的社區居民對社區事務的監督考核機制,強化監督、陽光考核;推行志愿者與服務項目注冊制度,鼓勵離退休老年人參加社區志愿活動,到2021年之前老年志愿者注冊人數達到國家要求標準,即老年人口總數的12%。第二,社區方面,明確社區工作職責,積極探索自治的基層治理新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相關規定,我國的城市社區管理主要是以街道、社區、居民三級管理模式為主。但我國城市社區居委會作為各級黨委、政府部門的工作承受底層和政策落實主體,雖然具備了基本的服務機制,卻并不配備相應的自我管理權限,有些管理制度和不甚明確的職權導致其無法發揮整合社會的基本功能。這就要積極尋求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管理的新路,將離退休老黨員的居民自主參與與傳統行政管理模式相結合,做到“兩種機制結合、兩種功能互補、兩種資源整合、兩種力量互動”。
在物質方面,切實做好應有的保障工作,讓辛勤付出的老同志們能獲得相應酬勞,如:公益行為積分兌換服務、公益行為參與補貼等。在精神方面,積極探索離退休黨員發揮“余熱”的方式方法、學習先進經驗,樹立優秀典型,對先進個人和典型事跡,要綜合運用內部媒體資源進行宣傳報道,通過經驗推廣、榜樣示范,展示新時期離退休黨員的積極健康向上的形象。例如,以小區為試點,搭建“五長”(梯長、樓長、調委會會長、巡邏隊隊長、護綠隊隊長等)老黨員服務平臺,更好地發揮老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助力社區建設與治理。
有兩種先進經驗可供借鑒:
一是美國典型的多元化合作機制。除了政府、社區、居民、企業等基本社區治理參與主體外,美國城市社區中擁有相當多種類的社會組織,不同性質、不同領域、不同年齡層等,各個組織都是社區運轉的重要一環,環環相扣,無縫銜接,使社區資源得到了最大的整合和優化。這種組織善于運用社會、市場的力量,激發公民參與的熱情,提高了政府決策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了“去行政化”。
一是沈陽市在基層社區治理方面探索出的“一個大會、兩個機構”制度。即在社區設立居民代表大會、協商機構和辦事機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可以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投票、民主表決的形式,表達居民切身意愿的組織形式。這種社區管理體系,突破了原先的管理體制,在議行分離的基礎上進行社區自治管理模式創新。
以上兩種先進機制,都可以通過賦予退休老黨員對社區一定程度的參與和管理權,引導居民自行開展管理,收集反饋,監督審核,達到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