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 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
伴隨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師資隊伍規模也急速增大,新入職教師數量連年攀升。以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自2012年學校擴招以來,7年間新進專兼任教師高達145人之多,占全校任課教師總數的52.34%。由此可見,新教師培訓工作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覷。
高職院校要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教師隊伍,必須從青年教師入校的入口關抓起。新入職教師培訓是新手教師成為合格教師的基礎,是實現教師由“新手型”向“勝任型”轉變的前提,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及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2019年1月,國務院頒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各高職院校在積極落實的過程中,重點關注并研究高職教育“三教”改革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深化職教改革,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是改革成功的關鍵環節所在。因此教師進行入職前培訓,對于提升綜合素質,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適應高職教育“三教”改革,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我校新教師主要來源是具研究生學歷的應屆畢業生和企業經驗的技術型人才,均不兼備教師職業化和專業化要求,不能很好的將知識與專業相結合,把自身所學利用合理方法“教”出去。新入職教師培訓即是對上述現象進行的針對性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完成由“學”向“教”的過渡。
新教師培訓授課專家應覆蓋教育教學的各關鍵環節,課程內容設置應從學校發展、思想引領、體系制度的宏觀方面到教育教學、素質提升、職業道德的微觀方面,這樣才能打好教師綜合素質培養的基石,為今后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奠定基礎。
學校早期新教師培養模式主要為“師帶徒”單一培養,即有教學經驗的教師與新教師簽訂師徒協議,按培養計劃進行角色引領和技能指導,同時對其進行督促考察。這種培養基本處于“零散式”培養,沒有統一考核標準。隨著學校發展和新教師人數不斷增加,這種培養模式顯然不能滿足發展需要。自2014年起學校逐漸探索對新入職教師統一培養模式,在保留“師帶徒”培養方式基礎上,由教務處統一制定培養計劃及內容,統一組織,并在探索中逐漸增加考核項目。
但實踐證明,以上培訓方式雖進行改進,但培訓方法單調,沒有融入信息化手段,不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同時考核內容和范圍局限,使新教師培訓與體系化及延展作用相卻甚遠,不能達到通過培訓迅速提升技能、帶動競賽、科研等方面的作用。針對以上弊端,一套合理、有針對性、結合信息化手段的新教師培養體系呼之欲出,為我校新教師培養及其他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源頭支撐。
針對我校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建立新教師培訓體系時應考慮通識化培訓和個性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同時,在培訓方式、考核指標、獎懲制度等方面進行重新架構,構建一套集傳統教育與信息化手段為一體的新教師培訓體系。
培訓體系采用集中培訓與自學相結合方式進行構建,培訓期為1.5年。集中培訓完成通識化學習,如方針政策、職業道德、教學方法等內容,自學方式完成專業化學習,如課堂教學、技能提升等內容。自學過程分為網絡學習、企業實踐及高校資格證獲取三項內容。網絡學習主要通過登錄學校網站自學名師公開課、說課和講課示范三方面內容,旨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靈活培訓時間、關鍵內容反復研讀的目標,增強新教師學習能力。企業實踐要求新教師到企業進行現場學習,提升實操能力。在自學期間新教師應取得國家頒發的高校教師資格證,以作為教師資格的衡量標準。在完成上述所有學習后,參加學校的統一考核,內容包括自學材料的提供,如教案,聽課筆記,企業實踐總結,教師資格證等,結合說課考核結果和入職以來的科研及競賽成果,形成最終考評結果。
新教師培訓體系構建主要圍繞課程設置合理性、培訓形式多樣性、考核指標全面性、考核方式信息化等四個重點內容進行設計。
1.調整課程設置內容,擴大課程覆蓋面。可在通識課程基礎上,增加結合教育教學方法、“三教”改革內容的專業課程以及科研、競賽、信息化手段等內容的素質提升課程。
2.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實現線上線下結合學習。培訓中除線下教學外,還可利用學習平臺將對教育教學有啟發作用的專業素質課程上傳,新教師通過線上形式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并反復研究,實現即需即學。
3.增加考評指標、完善考評方式。考評指標應涉及職業素養、實踐技能、從業資格,教育教學成果等多方面內容,既考核新教師職業素養的養成,也考察職業能力的提升。在考評方式上可以利用綜合打分系統,將線下考察與線上學習綜合評分,形成綜合性考評結果,完成對新教師培訓效果的考察。
4.建立切實有效的獎懲機制,保障新教師培訓體系的成果與延展作用。建立新入職教師獎懲制度,對于培訓與考核期間表現突出者給予獎勵,以激發其在教育教學研究及改革方面的積極性,對考核不合格者進行延期結業。以此帶動科研、競賽等相關工作,保障培訓延展性效果,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