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溫嶺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腳步加快,尤其是在民用建筑設計環節中,其設計水平與設計質量得以持續提升,所以強化創新設計居民建筑的措施,保證設計完成的住宅建筑能夠與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相符合至關重要。
住宅建筑最為主要的是空間活動尺度,在設計住宅內部空間的時候,需要以人體比例作為出發點。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參考國內對于該領域所制定的相關標準規范,對住宅空間面積采取明確的量化設計。在設計住宅建筑平面圖的時候,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住宅建筑的空間尺度不斷摸索與推敲,確保住宅空間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符合人們的起居習慣,從而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動范圍。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合理的使用空間,滿足人們的感受。
住宅建筑所實現的功能較多,最為基礎的便是學習與生活。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人們在住宅中所消費的時間占據三分之二,所以在設計住宅建筑的時候,要注重提升舒適度。在環保方面和節能方面,我國也針對性的出相應標準規范,在環保與節能方面,鼓勵使用新型材料,加快提升節能材料的推廣力度,高效結合建筑新工藝,保證設計完成的工程可以實滿意的效果。例如科學化的使用水技術、分戶采暖技術與太陽能技術。
就日本住宅而言,雖然看起來室內空間不大,但是在室內具有十分完善的功能,除了最為常規的室內功能區以外,還包含有儲藏空間,在洗手間中也合理的設計了干濕分區,甚至還設計有獨立房間和坐便器等,具有多種功能。日本住宅中合理的利用了內部空間,實現住宅區域多方面使用的目的。自然,這種設計方式也不能完全做到精致化使用住宅空間,只有在一些高等級住宅以及大規模酒店當中才可以實現設計舒適性和精細化。在設計民用建筑的時候,設計人員需要綜合分析當前建筑工程在設計中的優勢,合理的利用空間,提高設計的靈活性。對住宅內部面積進行合理利用,確保分配的科學性。做好緊湊布局,將空間感空大。
在住宅建筑中,設計與規劃建筑環境是尤為重要的內容。首先要對小區內部的交通進行優化設計,合理的組織小區內的交通流。在交通方面,完成人車分離是相對較好的措施。為了可以更好的達到這一目的,應合理的運用綠化分隔與景觀引導等措施。在設計過程中,還需要考慮人文環境,立足于社交需求,消除生硬的空間分割,構建出合理的交通流向。
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融合,不僅在物質方面和能量方面有所體現,還需要在精神層面有所體現,其中包含有自然景觀與生態景觀兩者之間的結合,強化社會環境融合力度。設計生態住宅建筑要基于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兩個角度,特別關注可再生資源利用和不可再生能源利用。另外,要節省水資源和建材資源,降低廢棄物污染力度,多加使用具有可循環性和可降解性的材料。
智能建筑的實質是將多媒體技術、現代通訊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與建筑工程相結合,通過利用設備完成自動化監控。有效組合建筑技術和信息技術,提升業主在住宅中生活的舒適性、安全性、靈活性和便利性。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獲得大幅度提升,在使用建筑物的時候也不斷提高要求,所以在未來建筑物設計領域,智能建筑是十分重要的方向。在設計過程中,計算機系統技術與產品質量對智能建筑的設計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證。發展智能建筑,一方面可以滿足人們使用建筑物的高標準,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業主生活質量。
設計住宅建筑平面布局,要以人為本,符合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活動規律,提升便利性和舒適性。設計住宅建筑的時候,動靜分區普遍受到歡迎,將廚房、餐廳、洗手間等集中布置,形成動區,將臥室、書房等形成靜區,與客廳形成三個相互干擾性不高的布局,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接近。陽臺空間是住宅建筑中不可獲取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宅空間質量將會直接影響到室內與室外之間的聯系,通過陽臺可以很好的感受外部空氣,享受陽光,并且還可以將其休息功能、健身功能、綠化功能等發揮出來。若是條件可以,可以適當性的增加陽臺面積,或者是設計無頂該露臺,使其成為私人花園,讓居住環境更加愜意。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住空間功能將會越來越多,特別是在信息化技術崛起以后,住宅內辦公的人員也越來越多。隨著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加深,在住宅建筑中的健身功能也要重視。所以,在住宅中除了最為基礎的功能空間外,還要注重一些新性功能區設計,如衣帽間、健身陽臺、門廳等,改善人們生活質量。這種設計要以足夠的室內面積作為基礎,一般情況下,在中小型戶型中是很難實現的。
在未來,住宅也是多種科學技術綜合而形成的產品,在設計住宅建筑的時候,要綜合生態學、建筑技術學、建筑學以及其他學科。從能源角度、技術角度、社會角度和經濟角度綜合考慮住宅建筑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提升住宅的高質量水平。本文從設計住宅建筑的創新方向和創新措施兩個角度展開分析,認識到在未來住宅建筑設計與建設領域中,要注重提升空間利用合理性,建筑工程的科技性,施工材料的節能環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