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系
在新零售背景下,包括沃爾瑪在內的大型超市已經開設了同城線上電商平臺,這在便利消費者的同時,也為各類超市的倉儲管理形成了壓力。所形成的壓力主要反映在,傳統線下零售活動,能夠根據超市的歷史銷售數據得出相對穩定的倉儲商品的數量和結構信息,但隨著新零售O2O模式的引入,線上零售必然會“侵占”倉儲中的商品資源,這又勢必會牽制線下零售活動的開展。因此,當前需要在供應鏈視角下探析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問題。超市作為供應鏈系統中的核心企業,在扮演利潤創造者的同時還是信息中樞,在面對線上與線下零售同時爭奪倉儲商品資源的情形時,需充分挖掘物流信息系統的信息交互功能和大數據分析功能。信息交互功能基于供應鏈中信息流的雙向交互態勢,大數據分析則構成了物流信息技術的核心應用前景。由此,這便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盡管2016年業界已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但實體超市系統仍未認真面對新零售所帶來的業態創新模式,則是在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沖擊所形成的倒逼效應下,逐步將線下零售向線上遷移。由此,這就導致了線上零售數據相對殘缺的情況。殘缺的線上零售數據,無法為超市帶來通過環比和同比后的商品倉儲經驗,從中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便是,在整合倉儲商品資源時,難以像過去單純面對線下零售時那樣從容。
在“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下,我國以超市為代表的零售賣場普遍面臨著銷售困境,在零售數據上所反映出的便是,傳統模式下的環比與同比所獲得的經驗似乎已經失靈,這就為超市商品采購計劃的做出形成了難題。加快資金周轉成為超市“以小博大”的不二法則,但隨著線下零售數據波動性的產生,這就與線上數據殘缺共同形成了疊加效應,并進一步影響到超市資金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受諸多商品使用價值逐漸衰敗的影響,超市的流動資產也必將萎縮。
“商品活性指數”是根據商流在超市倉儲中的停留時間而確定的,但具體商品的停留時間又存在著周期性,如季節周期、商業周期和經濟周期。由于商品活性指數存有變化,所以在超市零售數據縮水背景下,這就進一步增大了倉儲管理的難度。倉儲管理難度主要體現在,過去所采取的賦予“彈性指數”的做法已難以應對當前的零售市場環境。
綜上所述,這就為在超市供應鏈中,挖掘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潛能提出了要求。
根據以上所述,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策構建如下:
超市之間的競爭仍然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所以當前需加強其與戰略供應商的物流信息對接質量。筆者建議,在現有對接形態下開展供應鏈系統內的信息標準化建設,如條形碼標準化建設、采購清單標準化建設,以及退貨管理中的軟件標準化建設等。為此,超市管理層應與戰略供應商共同制訂物流信息標準化建設方案,并在充分遵循業界標準化體系的基礎上,交易物流信息對接中的交易成本。
我國超市系統已經針對線下零售活動建立起了數據庫系統,并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上有效提升了倉儲管理績效。隨著線上零售活動的展開,此時便需要著力完善基于電商環境下的數據庫建設,并與線下數據庫形成并聯和兼容格局。筆者建議,應在超市物流信息系統中專門開發出基于線上零售的數據庫資源,并在ERP平臺中實現與線下數據庫資源的兩重格局。
我國超市系統應轉變人才培養思路,從以營銷型人才培養為重心,轉變為以供應鏈管理人才為重心的局面中來。為此,當前需對標電商物流特點加快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筆者建議,可以將備選人才委派到戰略供應商處進行掛職鍛煉,在供應商處他們不僅能對物流信息技術在倉儲管理中的應用前景形成清醒的認識,還能在與供應商的信息化人才的互動中,為提升物流信息標準化提供幫助。
超市作為供應鏈系統中的核心企業,在扮演利潤創造者的同時還是信息中樞,在面對線上與線下零售同時爭奪倉儲商品資源的情形時,需充分挖掘物流信息系統的信息交互功能和大數據分析功能。信息交互功能基于供應鏈中信息流的雙向交互態勢,大數據分析則構成了物流信息技術的核心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