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明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指導理念下,各大高職院校積極地響應國家的號召,投入到創新創業的隊伍之中,在利用當前國家給予的政策下,結合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知識,將其運用于創新創業之中。但是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大學生和高職院校的教學指導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何使得大學生創新創業適應社會的發展,結合相關的創新創業教學經驗來指導大學生,是當前高職院校需要考慮和深思的。
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我們主要調查了某大學城的大學生,主要回收600份問卷調查,對大學生創新創新現狀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得出了以下結論:
通過此次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僅有12%的學生進行過創新創業,這遠遠低于我國要求的水平,并且其中能夠將創新創業實踐的不到5%。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目前在高職院校內大學生普遍自身的創新創業意識是比較薄弱的,還沒有將創新創業精神貫穿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之中。除此之外,我們發現有大部分同學有過創業的經歷,但是中途夭折,持續時間短,其他的同學都只是將創新創業作為自己的理想,沒有真正實踐過。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創新創業主要集中于零售行業,比如銷售、餐飲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的實體行業,并沒有很好地凸顯我國所要求的創業精神。同時大部分學生的創業知識沒有很好地和學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導致自己創的業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學習到的,沒有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此外,在大學生創業的行業當中,很多都是重復的,所以競爭較大,同質化嚴重,所要施展的創業空間實際上是非常小的。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都是第一次創業,雖然長期在學校內生活,也接受了相關創新創業課程的培訓,但是這些都是書本知識,與實際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學生在創業之前沒有多少的社會經歷,很少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生活,沒有進行市場調查,也缺乏一定的商業頭腦,所以導致自己創業的東西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其次就是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創業的項目往往不具有新意,內容比較單一,而對于一些成果的創新創業的案例,他們往往有獨特之處,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下人們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往往會在市場的競爭中獲得勝利。
創新創業需要在創新精神的指導下,這對大學生來說是很重要,創新創業的精神能夠幫助提升大學生進一步的認知能力,對自身和社會的發展都是具有意義的。但是,創新創業精神是需要大學生逐漸培養形成的,在創新創業課程中積累豐富的知識性經驗。并且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奮斗,思考創新精神的精髓所在。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來自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他們在塑造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當中承擔了重要的責任和作用。
首先,學校應該積極舉辦相關創新創業項目,比如“挑戰杯”,建立新型小組,組長創新創業團隊,其次就是創建基金協會,為一些學生提供資金上的幫助,對于一些具有良好項目的學生要給予大力的支持。在校期間應該積極鼓勵經管類大學生追求創新,成立自己的創業團隊。鼓勵在校創業或者成立學校創業園以及創業一條街的形式,將學校的一些鋪面以較低的價格租給學生,這樣能夠減輕學生創業的成本,獲取較大的發展和效益。通過這樣的培養方式能夠提高學生鍛煉創業過程中的實踐機會,能夠強化行動力,提高創新創業精神。
在實際當中,高校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不僅僅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還是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幫助他們樹立人生的理想,使得高校各項課程逐步的完善和發展。第一,應該結合高校自身的情況來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擇業和創業,再結合高校設置的相關課程來訓練大學生的雙創精神,以理論指導實踐,在理論課程的基礎之上,再展開相關的實踐訓練,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一些企業環境當中,感受其中的氛圍。其次,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和企業家之間的互動,通過互相的交流能夠明白創新創業需要的精神價值力量。最后通過課程的改革,使得大學生的理論基礎更加牢固,明白學校設置相關課程的意義價值所在。
在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的推送創業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在新的環境下,大學生需要的是更加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創新創業指導內容,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能夠實時地將創業信息傳播給大學生,往往大學生更樂意通過QQ、微信和微博等新穎的方式,來獲取關于就業信息的了解。其次,大學生更傾向于碎片化的方式來了解信息,所以針對高校,應該結合當下大學生的特點,及時地在移動互聯網終端來更新信息,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信息的推送,更好地讓大學生指導目前創新創業的內容,以此來減少枯燥無味的創新創業講座、宣傳會等等。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想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教學模式的搭建,不斷構建合理的人才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除此之外還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理想,拓寬就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隨著創新創業逐步深入的今天,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指導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需要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加強對大學生“雙創”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