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麗 哈爾濱銀行總行零售信貸部
依托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傳統金融行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商業銀行對用戶信息程度的把控以及風險防范力度也在提升。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信息缺口,并且貸前數據采集缺乏廣度和深度,同時受到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因素的影響,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信用風險概率也大大提升,信貸鏈條出現問題的根源就是信用風險,強化信用風險管控,才能夠真正避免信用風險,提升商業銀行經濟收益的同時,也能夠保障個人利益。
目前商業銀行互聯網個人信貸業務的整體情況來看,由于網絡信貸,不能面對面評估個人信用情況,銀行工作人員往往無法完全掌握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對借款人信用情況的判斷也有所不夠全面,因此,借款人中有一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信用問題,這樣就容易出現違約情況,一般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借款人都會以各種借口來搪塞,目的就是拖欠或者拒絕還款,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商業銀行資金就無法及時回籠,進而影響銀行的穩定發展[1]。
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而導致的風險就是管理風險。結合現階段的商業銀行互聯網個人信貸管理情況來看,銀行內部缺乏與個人消費信貸業務推行相契合的管理體制,從而無法有效管控個人信貸行為。傳統管理方法無法滿足目前的商業銀行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管理需求,以至于不良信貸事件一直得不到控制,因此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在不斷提升。由此可見,商業銀行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
由于法律不健全、相關商業準則不完善而造成的信貸風險就是法律風險,近些年,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中不遵循法規以及相關商業準則的行為還普遍存在。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法律中缺乏完善的互聯網個人商業信貸條例和法規,尤其是針對互聯網信用違規的行為,沒有有效的懲罰機制。由于法律條例欠缺、不完善造成的個人消費信貸風險也不容忽視,商業銀行也因此蒙受了很多損失。
基于互聯網技術之上,互聯網金融企業內部應該構建完善的客戶資源數據庫,用戶個人信息、內部信用卡資料、儲蓄賬戶個人信息資料都會儲藏在個人客戶資源數據庫中,每個業務部門可以隨時從數據庫中調取客戶資料,以及相關數據信息,在經過有關部門領導以及數據管理部門批準之后,就可以使用這些數據完成相關的個人信貸操作業務流程。
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應該及時溝通、交流,構建聯合信息數據庫,借由強大的互聯網平臺以及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以更好的完善商業銀行互聯網個人信貸系統。
另外,我國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也應該重視商業銀行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的管理與防控,積極構建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換制度,搜集和利用全國企事業單位、海關、金融機構、法院、居民水電費交款情況的信息數據,同時,將居民納稅情況、個人收入、工商審批等信息,納入個人征信數據庫之中,以便于商業銀行更加便利的調取和了解個人信用情況,以有效降低商業銀行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風險識別與管控。
在發放貸款之前要嚴格對借款人收入水平、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在貸款審批環節中,要明確各個崗位的職責、義務,做到權責一致;貸款完成之后,要嚴格進行還款跟蹤與監控,建立完善的消費信貸風險預防機制,商業銀行要定期對借款人還款情況進行跟蹤,一旦客戶出現了延期還款的情況,則要立即采取解決措施,保障商業銀行利益。如果出現還款人具備還款能力,卻故意不還款的情況,商業銀行應該首先進行先后完成信函通知、口頭通知、加收逾期貸款罰息等程序催促貸款人還款,如果還是無法達到效果,那么則要進行抵押物處理,甚至是交付法律程序解決問題。針對反復拖欠貸款的信貸者,要將其納入“黑名單”行列,不僅征討還貸的力度要增加,還可以拒絕再度貸款給這些人[2]。
建立完善的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法律法規,是保障我國商業銀行信貸利益的關鍵。由于互聯網信貸業務本身就存在一些隱蔽性以及滯后性,因此,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非常必要的。在法律層次明確互聯網個人信貸相關標準,規范借款人行為與義務,對互聯網信貸的各項標準和要求提出給出明確規定,才能夠避免還款過程中出現各種紕漏。基于此,我國有關部門以及商業銀行應該積極制定和頒布個人消費信貸法律法規,明確主體義務與權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分散或者消除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風險。
互聯網金融企業是無法全面、有效掌握借款人償還能力、身體健康等情況的,因此大大增加了互聯網金融信貸的風險。借鑒國外很多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為了能夠避免和消除信貸風險,就應該將信用擔保制度與個人資信評估制度作為根本,結合保險與消費信貸兩個方面開展工作,這是一種降低互聯網金融個人信貸的有效方法。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不同的個人消費情況、貸款情況與保險公司溝通,并購買相應的保險產品以及險種,這樣就可以有效轉移商業風險,保障商業銀行利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完善,其與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結合也更加緊密,為了能夠從根本上保障商業銀行效益以及借款人權益,銀行以及有關部門都應該制定完善的互聯網金融信貸管控條例,完善銀行內部管理機制,制定相關的管控措施,以達到促進商業銀行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管控工作的優化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