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 四川大竹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四川省委堅持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并與重慶市簽署了深化川渝合作“2+16"系列工作方案(協議),涉及產業、交通、旅游、生態、開放平臺等多個方面,全面縱深推進川渝合作。以招商為代表的產業園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情況下如何抓住機遇、謀求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值得我們深思。
工業園區作為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增長極,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政府在為民服務框架下已經經歷了近40 年的內生動力產業園發展,規模和發展質量得到了快速增長。40 年來,中國的工業園區企業已呈現出涉及不同工業水平,涵蓋廣泛經濟領域和互補類型的發展趨勢。園區的產業結構和空間設計不斷優化,在追求合理化和高水平目標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隨著中國政策激勵措施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工業園區的發展如火如荼,質量,規模和數量迅速提高。截至2017 年底,中國已建立219 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56 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專門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特定區域。特殊優惠政策措施。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批先進制造業,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極點,為推動我國某些地區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同時為工業技術積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以及制造系統的完善。2006 年,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
問題一、限于服務范疇提升的園區開發模型和運行機制更新。
盡管中國的園區經濟只有20 到30 年的發展,但它卻每隔幾年便增長到一個新的水平,引發了園區的“二次創業”浪潮,使我們的園區發展進入了新的高度。園區建設發展過程中涉及的行政主體多,部門利益廣,在現行運作模式下相互缺乏有效銜接,因各自的工作定位不同,造成主體缺位。
問題二、服務與反饋缺失的園區投促成效失衡。
企業對經濟發展持觀望態度,投資信心不足,而對于地處相對欠發達地區,受地理位置、配套設施等因素的影響,投資環境還不能滿足一些項目的投資需求,影響了客商投資的意愿和動力。圍繞本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拉長產業鏈條的大項目、好項目還非常缺乏,轉型升級步伐緩慢,產業集聚也尚未形成。
轉型升級建議:
一是圍繞加強示范園區各項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組織實施,強化任務導向設置機構。落實園區相對獨立的審批權,探索建立“政府委托、園區代辦、部門備案”的運行模式,將事關園區和企業建設發展的國土、住建、規劃、工商、安監、環保、質監等有關職能盡快延伸到園區。對因法律法規不能委托授權的部門,應盡快在園區安排派駐人員,與園區相應部門合署辦公。派駐人員業務上受主管部門領導,人事考核、績效考核由園區管委會負責。二是規范平臺公司的運作。加快平臺公司去行政化,探索發展投資、商貿、科研等多種工業配套業務,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開展各項經濟活動。三是將供電、供水、供氣、通信、衛生、金融等分支機構向園區延伸,提高園區綜合管理服務水平。通過園區機構、職能的梳理優化,凡企業入駐園區辦理的一切手續、遇到的所有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企業只同園區管委會進行對接,由園區管委會負責協調辦理,真正實現“小政府、大服務”。
一是制定適用高效的招引和落地機制。加強多方溝通、對接,實現信息對稱,根據園區發展需要,擬制專門針對產業鏈條招商方案,并加快對接推進。二是建立入園項目前置審查及履約保證機制,提前評估企業綜合實力及建設能力,保障項目建設效率;同時,將企業建設進度、投資強度、投入產出比、用工、稅收等指標與兌現基礎設施建設補貼等優惠政策進行掛鉤,切實發揮獎補資金的撬動作用。三是加強與省市招商部門信息交流,多方捕捉有效信息,由地方政府領導牽頭,針對性地對接招商,切實加大定向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提高招商效率。
在園區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園區經營者正在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平臺的規劃和建設,包括投資服務平臺,人才服務平臺,培訓平臺商業,風險投資平臺,公共技術平臺等。建設和完善園區公共服務平臺,不僅有利于宣傳園區品牌,吸引投資,降低公司運營成本,而且還可以促進園區企業創新發展市場,從而提高了公司的運營效率,并有效提高了園區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目前的很多園區招商模式還停留在點式突破的“游擊戰”,個人激勵強、項目導入快,但招商體系不健全、招商方式陳舊、整體營銷力度不足和難以形成公共平臺等,不利于未來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因此,產業園區招商運作要往系統化、精細化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園區競爭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園區經營者在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平臺的規劃和建利用園區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為客商服務之類的建設健全園區的公共服務平臺,不僅有利于園區品牌宣傳、招商引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也有利于促進企業創新、開拓市場,從而增加企業經營效益,有效地提升園區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未來,國家對產業園區開發的重心將向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功能完善、綠色發展方向轉變,同時對開發數量進行適度控制。產業園區開發過程中將更注重戰略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創新型產業項目的引入,鼓勵不同地區產業園區探索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模式,推進產業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先進智能制造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