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 中共重慶市墊江縣委黨校
地基不穩,地動山搖。我黨正把社會治理的中心轉移下落到基層,對于基層的社會治理,最主要的還是社區治理。社區是黨和人民群眾連接的“最后一步”。根據黨的十九大會議指示,社會治理在體制上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但是就社會問題來說,它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以及多元性,為了更好的緩沖雙方的矛盾,在進行基層社會治理時,政府應當注意要與人民群眾保持適當的“距離”,從而使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得到滿足并且能夠與政府互相協商。在社區治理中,社會組織的作用不可忽視。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沒有組織的情況下,就像是一盤散沙,而正是有了社會組織的存在,使得零散的個體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成為維護秩序的積極踐行者,具有更高的社會協同性與組織性。所以行業協會商會就尤為重要,行業協會自成立之日就備受重視并擁有的充足的發展空間,它在我國經濟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在我國現代社會組織體系中占據很大比重,是鞏固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中辦、國辦聯合印發《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更是打開以政會“五分離”“五規范”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脫鉤改革大門的鑰匙,它對于政會關系的改變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商會的定位、職能等問題得到了清晰的定位。
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我黨對于行業協會做了具體說明,要求“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相對于企業和政府,行業協會由于掌握產業發展態勢和企業對共性技術的需求狀況,在產業共性技術提供方面具有自身的比較優勢[2]。行業協會商會通過技術創新服務、政策倡導和政策執行監督等方式,促進民營企業規范發展和繁榮,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行業協會商會參與社區治理,將社區民營經濟主體組織起來,為其提供優質的行業服務、技術指導、政策咨詢,促使社區內民營經濟主體和流動人口被組織化為行業自治的行動者,有助于社區經濟繁榮與穩定。
行業協會商會組織結構有序,協調性和自主性強,財力狀況較好,工作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較高。實物資源主要包括行業協會商會的辦公場所、設備等固定資產。隱形資源主要包括行業發展經驗、行業影響力。行業協會商會嵌入到社區治理中,削減了社區有限資源的束縛,激活了社區在政府與民營經濟主體之間的行動能力,強化了社區治理效能。
從政府與行業協會商會的關系來看,一方面,行業協會商會輔助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另一方面,行業協會商會建構的行業行規體系,超越了企業自身的利益,超出了市場秩序的范疇,是覆蓋當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自主性秩序,參與國家治理有助于維護政權穩定。行業協會商會在政府與企業之間扮演“中間人”的角色,通過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與購買服務等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協同開展社區共治。同時,行規行約的制度化將社區民營經濟主體的利益整合起來,既利益相關又相互監督,激發社區經濟主體自主參與社區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過,我國不但要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讓公有制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更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給予非公有制經濟人員充分的發展空間,切實履行團結、服務、引導、教育的方針。而對于維系政府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員之間的關系,使二者和諧共存相互促進,最好的媒介就是工商聯。工商聯要做到對于商會組織的有效把控,對于商會組織起到指導、引向、服務的職能,以此來保障組織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在社區治理上,行業協會也發揮著其不容小覷的作用,它服務于基層社會,工商聯要做好統戰工作,一方面鼓勵支持行業協會商會參與社區治理,關注他們面臨的實際困難;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引導,關注他們的思想矛盾,有針對性地幫助引導。除此以外,工商聯要重點關注行業協會商會的自身建設,促進“三化”(規范化、專業化和示范化)和“四好”(自律規范好、服務發展好、團結教育好、班子建設好)建設,引導其建成致富思源、富而思進、貢獻社會的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的效能。
作為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和“先富”群體,非公有制經濟的成功除了自身的艱辛努力,更得益于偉大的時代、偉大的黨,作為中國的一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有責任幫助其他社會成員實現共同富裕。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思想引領,引導行業協會商會會員在企業運營上做到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在情懷大義上做到愛國愛黨,樹立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的理想目標;樹立法治思維,積極踐行新型親清政商關系,帶頭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發揚“工匠精神”,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爭創一流,推動實現創新創業和高質量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基層事業,做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