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李屹田 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1.系統性。地下水資源是地球含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地下水自身也是一個相互循環、內部具有統一水力聯系的系統。任何一部分地下水的進入或者排出及水質的變化,不僅影響區域地下水系統,還將影響整個水循環系統。
2.可再生性與不可再生性并存。地下水資源作為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循環性特征。通過降雨和蒸發等形式作用,地下水資源可以實現更新和再生,一方面地下水水量得到恢復,另一方面地下水水質得意持續凈化,從而使地下水資源具有可再生性。但是由于地下水的更新周期較長,尤其是深層地下水循環周期緩慢,其可達1400 年。與其他資源的再生速率相比,其再生速率緩慢。同時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的不斷影響,地下水資源的消耗與污染速率遠遠超過地下水的更新和補給速率,基于此種條件又可以說地下水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1.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持續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不斷的下降,出現較大面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水位的持續下降造成地下水與地表水補給模式發生改變,同時還造成泉水斷流等現象。
2.地面沉降。地下水是重要的地質營力,但不當開采地下水又會使其成為致災因子。過度開采地下水,尤其是深層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孔隙水壓力降低,粘性土所產生不可逆轉的塑型壓縮而引發地面沉降,產生地裂縫、巖溶塌陷、海水入侵含水層等多種問題。
3.生態環境惡化。地下水是活躍的環境因子,在陸地、濕地以及地表水體的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支撐作用。地下水水質的污染和惡化,會引發動植物的死亡,產生沙漠化、石漠化等環境破壞。同時地下水水質污染和惡化會對人類健康造成損害,引起地方病。
有數據表明,我國超過四百個城市對地下水資源進行了深入的開發和利用。由此可見,我國對地下水資源的需求量巨大。但在對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限于當時的認識程度和地下水開采技術水平,出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地下水資源開發現象,導致我國的地下水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對我國多地的自然環境產生了消極影響。例如地下水開采超負荷的累積,導致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尤其在北方,對地下水的依賴性較強,地下水開采量大,曾形成多個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同時由于不規范的工業用水和排污,導致部分地區出現了地下水污染的現象等。在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嚴重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因此正確評價、合理開發和有序管理地下水資源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隨著目前我國逐步開展相關地下水資源污染的預防治理工作,我國逐漸樹立了可持續綠色發展觀念的生態自然環境戰略,相應的保護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加強對當地水資源管理,對污染行業的工廠廢水排放標準予以全新嚴格的管理控制,制定相應的污水排放監督管理制度系統,確立相應的懲罰要求規定,同時對水資源的浪費和破壞作出應有的懲罰。與此同時,需要進一步增強對江河等地表水的開發利用研究,從而建立相應的水權制度,讓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各主體之間相互結合,彼此制約,科學合理地規劃水資源利用。
地下水資源的管理要摒棄傳統的“按求供應”,更換為“按供應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全面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基礎之上,將可持續開采量作為地下水含水系統的可開發上限。通過地下水可開采量、地下水承載力等評價工作以及對社會經濟與地下水環境相統一協調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探索,圈定相應地下水資源開采范圍,設立開采量標準,科學合理控制地下水資源開采工作。我國現已建立比較完整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對地下水開展水位和水質監控。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地下水監測網,實現對全國地下水動態的有效監測,為地下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提供依據和支撐。另外綜合評估水資源管理工作的落實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實現地下水資源科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
有效地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節約用水的環境保護意識,對進一步節約地下水資源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義。拓展地下水資源節約的宣傳范圍,利用新的媒體形式擴展宣傳形式和路徑,從而提升公眾對水資源的認識和節約用水的意識。同時可選擇性地采取限定用水量的措施來實現節約用水的控制管理工作,比如采用階梯式用水量費用收取等政策,推進節約用水的激勵機制。除此之外,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技術的使用,確保先進的水資源保護技術得到應用,提高工農業的用水效率。注重廢水處理過程研究,調整髙耗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提升水資源利用率。
隨著人們對于地下水資源重視和認知程度的提升,地下水合理開發和利用水平正在不斷提升。在未來期望通過樹立科學全面的資源保護認識,并結合現代化的地下水監管技術手段,完善相關的機構體系建設,實現我國的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