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陽 航天建筑設計研究院浙江分公司
在海綿城市的結構上再去安裝排水系統,不僅能節省水資源,而且能讓水資源更加充分地去使用,繼續完善對于雨水源頭的控制、排水管網和集中處理雨水的工具,能夠節省水資源,美化景觀,提高城市的建設水平。因此,加強建筑給排水海綿城市理念的融入具有重要意義。
該發展理論的提出,是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與資源整合配置不協調形勢下產生的,該理論主要通過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設計上為著眼點,通過基礎設施來實現城市中水資源的有效管理,進而達到水資源的最大利用率。通常來說,基礎設施包括路面、城市綠化帶、雨水管道等組成,通過城市中的可滲透路面,能夠快速有效的將雨水滲漏到低下的雨水管道中,減少城市積水的同時,雨水得到蓄積。再通過地下雨水管道系統將雨水集中輸送、沉淀、處理等環節,能夠將雨水資源有效蓄積和再利用,對于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以及逐漸匱乏的水資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
隨著全球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得我國城市環境也隨之進行變化,氣候環境變化之快,使得環境變化數據還未形成一定的理論或研究基準數據時,隨之而來的變化又對城市給排水形成了更多的影響,以至于對于從事城市給排水設計的相關人員不能根據城市實際情況精確的規劃設計出適合城市未來發展給排水建議。氣候環境瞬息萬變,使得相關的設計工作與實際情況脫節,所以說從設計到施工還是有一段距離的[2]。
城市中已經完成規劃設計、建設的給排水管路,在城市地下形成了一個水系統管網,隨著不斷發展,以至于這個管網的數量及復雜程度逐年攀升。由于設計建設的腳步加快,使得城市地下給排水管網的檢修、維護、保養工作越來越顯現得力不從心了,成為城市發展的很大弊端。由于檢修、維護頻次以及深度的不足,使得市政管網暴露出很多問題。
由于海綿城市理論在部分城市還未實施或者未全部落實完畢,使得城市內部給排水管道設計以及施工還未達到目前使用要求,以至于還不能將雨水資源有效利用。甚至在某些城市由于管道施工不完善出現了雨水與污水混合的現象,這無疑給水處理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和壓力,影響水資源利用的同時,又增加了水資源處理成本。因此,在進行海綿城市理論實踐過程中,應做好相應的工作部署,避免因規劃設計不足而阻礙了城市的正常發展[3]。
(1)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繁榮和發展,人口的集中化、水資源的匱乏程度都在影響著城市的后期發展策略和軌跡,水資源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因此,在當前基本國情的影響作用下,該理論在城市給排水中的應用,能夠起到化解矛盾、促進發展的作用。(2)經過對該理論的反復實踐,使得現階段我國城市給排水管路系統設計越來越精細化、有序化、人性化,使得城市面對汛期有了更多的控制力,也能夠將雨水進行綜合利用。想過去,城市給排水系統未綜合考慮汛期的雨水的處理過程,更未考慮將雨水進行轉化和利用,使得水系統設計陳舊、雨水資源嚴重浪費。因此,海綿城市理論的綜合有效應用,大大促進了城市給排水管理的設計和優化,使得給排水系統更加合理、科學化,為推動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為推動城市經濟高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3)現如今,我國很多城市出現了水資源嚴重短缺,因此,為了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城市規劃以及建筑行業更應該去學習、研究和應用海綿城市理論,將該理論充分的應用于給排水系統中去。建筑行業也應該按照建筑物需求進行理論知識的應用,比如將雨水資源通過小區綠化帶和滲水路面進行搜集,并將搜集的雨水進行蓄積,用于小區綠化澆水,再有可將建筑物內部污水進行分類處理,處理后的污水也可利用到建筑物內部使用。市政水系統主要蓄積城市中的雨水資源,但并不能將城市全部區域進行無死角的搜集。因此,作為建筑行業的建設單位,有義務和責任對建筑物進行規劃和設計,實現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4]。
(1)目前來說,城市中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均會按照比例規劃設計綠化面積,且綠化面積正逐年增加,擴大綠化面積使得建筑更宜居。建筑行業可根據綠化面積的大小進行規劃,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將綠化帶以及建筑內路面賦予滲水特性,這樣能夠有效將雨水資源通過滲水地面而搜集利用起來,達到水資源的有效利用。(2)建筑給排水系統與市政給排水系統相比的話,建筑給排水系統要小很對,但是作用卻不一定會小于市政水系統。在市政水系統進行優化設計是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的,而建筑水系統更加靈活,能夠將生活中的用水場景進行規劃設計,使得水資源的利用更加具有針對性。(3)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水資源的利用都是通過人為行為而實現的,所以,在進行水資源的管理和應用上要通過使用者的意識和日常行為進行改善。如今水資源的緊缺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我國部分城市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因而,應加強水資源緊缺性教育,提升全民節約用水意識,使得節水不僅僅停留在嘴邊、耳邊,更應該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心里,只有從心底改變才能激發行動上的變化[5]。
綜上所述,城市經濟持續升溫,水資源匱乏已成事實,應充分利用海綿城市理論對市政以及建筑行業給排水設計給予一定的應用,與此同時,相關的設計從業人員,應加強該理論的研究和學習,并結合時代以及環境變化,推動該理論在建筑行業的應用程度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