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威 夏邑縣博物館
田野考古學由來已久,古時候的考古主要集中在地面部分,按照繪制的地圖,對地面上的遺跡和遺物進行考察。在不熟悉地形和具體位置的情況下,需要根據實際的調查結果進行地圖的繪制,作為考古的一部分進行記錄和備檔。隨著時間的推移,發掘成為考古的一項重要內容,調查的對象逐漸增多,調查的范圍不斷擴大,在發掘的過程中,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發掘技術取得了不斷完善,為后期的發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技術的進步下,各種自然科學技術被采用的越來越多,在對文物進行發掘的時候,可以對文物的特點了解得更加全面,同時文物保護技術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發掘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將理論知識與發掘實踐進行結合,獲得更多遺跡、遺物的線索。在綜合各種條件的基礎上,不斷克服田野發掘工作中的障礙,使用物理探測、化學探測、遙感等科學技術,對地下有了更深的了解,促進考古發掘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在發掘文物的過程中,對文物進行保護需要以預防為主,使文物的完整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對文物的種類及性能進行分析,對于不可移動的文物,需要進行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保護措施,同時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技術,使文物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自身的原有樣子。對于發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文物的種類,也可以采取防蟲害和防鳥害等方式,將工程技術與化學技術相結合。對于土層中的文物,在地質演變的過程中,土壤中的化學物質會對一些文物造成一定的污染,使文物在保存過程中出現腐蝕或變質現象,對文物的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探測土質的基礎上,找到污染源,對污染物進行清除,在國家規定標準范圍內,降低和土壤污染程度的同時,對新的污染源進行控制,使文物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對于一些可以移動的文物,需要在發掘之后,對博物館的空氣質量和整體環境進行檢測,采取防潮、防震、防霉等防護措施,使不同地層內的不同程度在博物館能夠得到針對性的防護,避免與空氣產生一定的物化反映,影響文物的使用壽命,比如,青銅器的防腐化、絲綢紙張的防霉化、人物雕像的防老化等,可以采取此種措施進行防護。
對于一些發掘的文物,在防護措施起不到明顯效果時,需要進行科學修復,使文物能夠得到更加完整有效的保護。在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按照能小修不大修、能局部拆落不全部拆落的原則,在減少文物破壞的基礎上,使文物的原始構件和整體性能能夠得到維持和保留,盡量還原文物的原始面貌,增強文物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在發掘中,如果文物中帶有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盡量不更或者少更換,減少修補的面積和大小范圍。在修復可移動文物的時候,可以將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進行完美結合,針對文物的破損程度和表面的材質種類,靈活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方式,使文物的防護能夠更具科學性和嚴密性。比如,在銅器出現銹蝕現象的時候,可以在利用機械的基礎上,采用電解質方法進行去除,使銹蝕部分的光滑性和整潔性能夠得到增強;在竹木漆器出現脫水現象的時候,可以采用自然干燥法或者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使化學物質能夠散發出一定的水分,增加器具的水分;對于一些絲網絹帛,在進行殺菌的時候,可以采用熏蒸法,使其能夠干凈整潔;當陶瓷器出現斷裂現象時,可以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在文物修復的過程中,需要對文物的歷史價值和整體性能進行考量,包括文物的顏色、大小、形狀、規格、種類等,使新材料新工藝在使用時,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延長文物的使用壽命。
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中,岀土遺址復雜性較強,在地下埋藏環境和外界環境的影響下,文物的保存狀況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田野考古發掘的時候,對于遺物遺址,必須提前了解保護的步驟,按照規定的流程進行操作,應堅持文物性能最大化的原則,自覺遵守文化保護現場以及國家相關部分規定的各項規范,自覺踐行相關的細則,保證文物提取工作的科學順利進行。對現場的實際情況全面了解之后,開始文物提取工作,由于是現場提取,文物的體積和重量不同,因此,需要采取機械加人工的方式。在文物邊角部分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詳細鑒別出文物的質地和強度等,應注意盡量不破壞文物,保持其完整性,保證文物提取的安全性與規范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土文物腐蝕嚴重,應在加固后進行處理。
1.濕度控制
濕度的控制主要以含水率為依據,應對文物的性質進行全面了解。如果含水率在95%以上,可以采取清水浸泡的方式,反之,如果含水率小于95%,可以結合周圍的環境情況,采取相應的密封措施,對文物進行有效密封,避免與外界直接接觸,降低外界環境對文物的損害。同時,可以使用硅膠干燥劑,噴灑到文物表面,防止出現腐蝕現象,提高文物的干燥程度。
2.密封處理
文物岀土后,由于地下環境與地上環境的差異性,在養護作用下,會發生相應的化學變化,破壞文物的原有狀態。因此,在文物出土錢,可以采取密封處理的方式,避免文物與大氣直接接觸,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3.蟲害的早期防治
出土文物和遺址含有豐富的有機營養物質,對昆蟲和微生物的生長非常有利,因此,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害蟲的防治工作,減輕和降低文物的破損程度,增強文物的安全性。一般情況下,使用熏蒸劑效果比較顯著,擴散性和揮發性極其強大,殺蟲效果極佳。
4.氮氣保護
利用氮氣能夠抑制遺物的風化,在田野考古發掘現場,袖珍型的空氣制氮設備具有極強的適應性。文物剛出土之后,將空氣與水進行必要的隔絕,同時進行必要的氮氣保護,避免對出土文物造成破壞,最大限度保持其原有性能。
在信息時代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新的進步,各項先進技術應用的愈加廣泛,有必要引起重視。基于考古工作的實際,需要仔細分析影響文物完整性的因素,充分掌握文物保護技巧,需要用到更加先進的技術,采取合適的方式,保證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順利實施。在應用的過程中,充分掌握文物保護技巧,提高文物發掘和保護的能力,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與文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