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瑛
[摘要]新教師是教育的新生力量,如何有效提高新教師的師德和專業技能素養是教育中的重要課題。文章通過深入分析新教師的現狀和問題,從樹立人本培訓理念和構建“三段式”培訓模式等方面,對新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有益探索和詳細闡述。
[關鍵詞]人本理念;“三段式”;新教師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人本理念的“三段式”新教師培訓有效途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ZXYB052)。
近年來,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的現狀,筆者學校每年都通過招考的形式選聘一批新教師上崗。這支新教師隊伍的現狀是:大部分為非師范類畢業生,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的熏陶,總體上專業素質不高,在學科知識方面掌握不夠深入,有的甚至還缺乏基本的敬業精神。這些問題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育教學的質量。因此,通過不斷實踐和反思,筆者帶領學校部分骨干教師在做中學、在學中思,經過兩年的沉淀,構建了一個基于人本理念的“三段式”(崗前集訓、崗中研訓、考核促訓)新教師培訓模式來促進新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對新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有效探索。
一、崗前集訓“精細化”
(一)培訓目標高定位,明細化
我們把切實提高新教師的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加快教師人才梯隊建設,培養骨干教師的后備力量作為培訓的終極目標,強化培訓教師的使命感。同時,根據新教師的特點,確立以下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①幫助新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觀;②幫助新教師熟悉教育法律法規,樹立依法執教理念;③幫助新教師掌握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技能和技巧;④幫助新教師掌握課堂基本教學技能和方法。
(二)培訓課程重實用,精致化
根據筆者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新教師特點,在培訓中我們提出“新”“精”“實”三個原則,盡量從新教師的需要出發,以專業素質的長遠發展為本。新:指教學觀念新、信息新;精:指培訓內容是基礎性、發展性的,最有價值的;實:指培訓內容應有較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1]為此,我們的崗前培訓課程應把師德引領放在首位,同時兼顧專業提升。以師德教育、教育政策法規、教育教學常規、教育新理念、教學技能為主要內容,形成專題模塊,旨在培養并提升新教師的綜合素養、專業能力。
(三)培訓過程嚴要求,優質化
每一次培訓前,我們都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制定最適合教師發展的培訓課程表,聘請省、市、縣的名師擔任培訓教師,提升培訓質量。培訓過程中,要求學員嚴格遵守學員須知,課堂上認真聽課互動,課后積極研討反思。通過勤學勤思,學員在短時期內深切感受到名師的人格魅力,掌握了關于教育教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手段,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
二、崗中研訓“情境化”
(一)同課異構,把握課堂教學的關鍵
新教師在教材把握和處理上,總是存在很多實際困難。針對此問題,我們在教研片區新教師培訓中設計了同課異構活動,要求片區內的每位新教師針對同一內容準備好一節課,上課前半小時以抽簽的方式選出一人和本片區的優秀教師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通過這種“示范課”和“研究課”形成的“對照課”,新教師們在相互切磋技藝和反思教學實踐中,真正感悟到教師是教材和學生的紐帶,是促進課程理念落地的實施者。
(二)集體議課,明晰上好課應努力的方向
在同課異構的基礎上,我們又組織新、老教師進行評課、議課,讓大家互換角色,質疑問難。課堂教學中折射出來一些問題,例如:到底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什么樣的教學才最有效?為什么這么教?本節課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何改?針對諸如此類的疑問,結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科思想,讓大家一一發表意見。因為事先都準備了該課程,新教師們在聽課時體會更深,在發言時能有的放矢,最后收益也更大。
(三)專題講座,提升學科理論水平
通過同課異構和集體議課,新教師們對如何上好一節課有了更清晰的思路,這時候,可隨即開展一場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名師們通過闡述一個小專題,幫助他們分析教材,指導他們如何深層次挖掘編者的意圖,如何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等,為新教師們今后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理論依據,讓他們在備課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這種結合實踐的培訓強調實踐與反思同步,教師既是學習者、實踐者,也是研究者。[2]剛踏上講臺的年輕教師們會感覺收獲很大,原來對教材的把握、課堂的組織、活動的設計存在很多疑惑,現在通過上課、聽課、評課、聽講座,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
三、考核促訓“個性化”
(一)集體交流,分享成長過程和感悟
在培訓的三個階段中,可設計集體交流環節,新教師可通過微信、即興發言等方式分享培訓、實踐、成長過程中的收獲與困惑,交流學習與工作感悟及有益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對話中思考,在對話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促進自身的良好發展。
(二)匯報課比賽,展示教師專業成長的成果
在新教師工作半年后,我們會組織新教師參加匯報課比賽,通過校、片、縣三級聯動,實行全員動態教研管理,即全體新教師都要在學校展示一節匯報課,然后每所學校通過抽簽的形式選出一兩位教師到教研片區展示,最后每個教研片區又通過抽簽的形式選出一兩位教師到縣里展示,全體新教師參與觀摩,每次展示完都要組織本校、本片區、本縣名師進行點評和指導,為教師從迷茫走向明朗、從合格走向優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考核提升,為新教師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
在第一次培訓通知上,我們就要求每位新教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好“個人三年專業成長規劃”,在從業第一年要特別加強自身素養的提升,做好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等基本功訓練,最少要上一節校級公開課,讀一本教育教學名著。一年后,筆者帶領培訓處全體工作人員組織部分名師對全體新教師進行考核,考核采取考勤、考察相結合的方式,按照集中培訓、在崗實踐分階段實施,對參訓學員進行綜合考評。考核分為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級,不合格者繼續參加下一年的新教師培訓。
通過對不同內容、不同角度的交流、展示、考核,加上名師的針對性指導,新教師們更加清楚自己的長處與弱項,明確前進的方向,主動走上個性化專業發展之路。而只有通過體驗專業發展帶來的教育教學效能的提升,感受學生的成長,提高自我效能感,新教師們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教育的幸福感。[3]
“什么是最好的培訓模式?”一直是教師培訓部門思索的一個普遍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并沒有唯一的答案。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教師專業化相應的也是一個發展而又不斷延伸的過程,而新教師培訓則是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原點。新教師入職1~3年內所形成的對教育、對學校、對職業的理解、態度,以及這段時間所形成的教育教學技能和習慣,會融入其職業生涯的始終。[4]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2018-9-10.
[2]常海洋.經驗學習的素質及其在新入職教師培訓中的實踐路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7).
[3]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李海林.幫教師贏在職業起點[N].中國教育報,201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