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舒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急需重視的是在課堂中落實“四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和基本思想。除掌握前“兩基”之外,教師還應更多地關注后“兩基”的教學實施情況,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在日常課堂中,教師應全面把握教材重點內容并進行命題,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資料的要求進行適當變式,著重關注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養與發展。教師的教育方向和方法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能力;審題技能;思維訓練
一、教育現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數學教師都極為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所以大部分學生對教材上的基礎概念和基礎知識掌握得十分牢固。而計算既是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又是保障數學成績的根本要素,所以教師會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各項計算練習,培養學生扎實的計算能力,以便其能靈活地運用計算的基本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
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數學教師還需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因材施教,多讓學生在解答同類問題時,運用多種解法,培養學生對解題技巧的應用和掌握,以及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根據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整合,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大部分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會關注基礎知識的教學,還會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數學思想的滲透。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會傳授給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多角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盡管如此,實際教學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數學的七大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根據教學經驗,有意識地重點針對某一能力進行培養,如有的教師只注重培養學生的運算求解能力。然而,數學七大能力顯然是相互平等的關系,其重要性無高低之分,因此不能忽視任何一項能力的培養。
(一)審題技能
以數據處理能力中的審題技能為例。審題技能是一種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良好的讀題習慣和有效的思維方法。審題技能的獲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
1.現存問題分析:①未能足夠重視審題習慣的持續培養;②缺少對審題技巧的反復訓練。
2.有效的審題方法:①低年級學生要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出聲輕讀、用手指點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②中年級學生要做到“讀題三遍敲關鍵”,排除題干中的無關信息和混淆性語言,細細推敲,圈畫出關鍵詞、關鍵點、關鍵量,準確地理解題意;③高年級學生要做到“讀想結合找突破”。高年級數學題中的數學概念、數量關系通常是隱蔽、含蓄的。因此,學生需要借助自己的數學知識,補足或拓展題目所提供的信息,通過思考、畫示意圖等,充分理解題意。
3.提高審題技能的策略:①課堂上設置審題環節,讓學生對各個問題逐一分析。既能明確知識點,又能提高審題能力。②講題時設置審題訓練,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復述思考過程的能力。③錯題時進行二次審題,讓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是否和自己審題不充分有關。實際上,審題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教會學生審題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審題的技能,也能為我們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打下基礎。
(二)思維訓練
小學數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長期過程,數學七大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思維的訓練。盡管教師能意識到思維訓練的重要性,但在教學中往往會因為某些原因被動地失去了訓練的機會。
1.現存問題分析:①教師給予得太多,學生主動學習得太少。教師迫于課程進度,急于把知識教授給學生,最終導致學生被動學習。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惰性,不愿再思考。連思考的過程都缺少了,更不用說思維訓練了。②過于關注標準答案。每次提問時,教師心里都有預設好的標準答案,當學生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后,大多數教師會點到為止,而實際上數學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同一個問題存在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靈活性非常強。這種靈活性正是學生思考的產物,也是教師思維訓練下的成果。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機會去發散思考、拓展思維。③方法的提煉與總結較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自然而然地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給學生,但學生缺少提煉方法、整理思維的過程。這既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又是知識再循環的過程。④缺少對各個知識點的整合。數學知識點并非獨立存在,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體系,如一道復雜的數學題,絕不僅僅是用一個知識點就能解決,需要學生明確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均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因此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或周長時,可自然過渡到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知識點。教師往往只在用到某個知識點時會強調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卻沒有在學習知識點時及時地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整合。學生整合知識點的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2.有效的思維訓練方法:為了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采用以下方法。
①根據課題來質疑,提出自己的疑惑。(質疑)
②先口述數學信息,再自主提出數學問題。(思考)
③自主解決問題后,思考能否一題多解。(嘗試)
④關注人物對話,思考內容之間的聯系。(深入)
⑤反思最初的質疑,是否已解決自身疑惑。(反思)
⑥將未解決、不明白的問題寫在書上。(重難點)
學生預習的過程其實正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明確預習的內容和方法后,在一次又一次的預習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大大提升。
3.提高思維能力的策略:一是要求學生敢于質疑,學會提問。從教師提問轉換成學生提問,前者是“明知故問”,后者是不懂就問。針對重難知識點進行質疑,效果會更好。二是動手操作,勇于探索。學生操作前首先要明確要求,操作的過程中要帶著疑問,操作后要有及時的反饋。三是使用數學語言,講清思路。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學生對數學語言運用的準確程度,可反映出學生對數學概念、性質、定律、各種數量關系的理解程度。只有想得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抓住對數學語言的訓練,實際上也是抓住對思維能力的訓練。如果學生的數學語言得不到發展,他們的思維也必然會受到阻礙。數學語言的訓練不光泛指講題,還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①根據已知條件來編題。
②解決問題時講清思路。
③準確敘述解題過程。
④清晰表述算理和算法。
⑤概括總結知識和方法。
四是練習,設計分層要有梯度。發現并總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知識點有效融合,設計綜合性題型。支持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并互相分享,明確“條條大路通羅馬”:①課堂練習,多樣分層。既要保底,又要培優,設計分層課堂練習。②評測出題,設計梯度。③課后作業,分層布置。
總之,無論是平日課堂教學,還是知識點復習,都要注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包括審題技能、思維訓練等。教師要始終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學習技能,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與技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鮑長翠.培養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1(Z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