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
最近,筆者讀到了當代哲學家陳嘉映先生寫下的這樣一段文字:“我夢想的國土不是一條跑道,所有人都向一個目標狂奔,差別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夢想的國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邊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的。”讀完這段文字,作為教育人,筆者心中猛然一驚:我們所期待的理想教育也應當是原野,而不是跑道!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其實是現實功利主義語境下對教育功能、價值的誤讀,它片面地把教育當作一條充滿競爭的跑道,人為夸大了教育的競爭性,忽略了教育“能改良個人之天性“”使惡者變善,善者益善”的功能。
當下,把教育當作跑道的學校還不是少數。我在一所中學的教學樓里,看到了公布每一個學生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排名榜,在聽一些校長介紹自己學校時,校長最得意的一點往往是自己學校聯考、月考之類比同類學校高出了多少分。在不少教室,一些所謂的差生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讓其“獨立”于群體之外,怕他影響其他學生學習。在一些學校的網站上,有時會看到“百日誓師”“沖刺中考”之類的宣傳報道。還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被“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話語打亂了方向。學生被學校和家長合力趕上“跑道”,慢不得、歇不了,一路充滿了競爭,逐漸被分出了好、中、差三等。
在這條跑道上奔跑,因為競爭壓力大,因為有先有后,有相當多的學生非但沒有領略到教育本身應有的美麗風景,反而最終以失敗者的心態從跑道上走出。同樣,那些優等生即所謂的勝出者在這條跑道上,又有多少快樂可言呢!
學生不是流水線上標準化的產品,而是如同田野里的莊稼,是富有生命的個體,有屬于自身的內在力量。對于這種內在力量,外部環境不能徹底改變它,只能因地制宜地滿足它。不同的農作物有不同的生長季節,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經驗的農民都懂得要適時追肥澆水,適時除草松土。
教育應該是原野,這里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清新空氣。其實,教育應該向四面八方打開,打開了學生才不會有“悶”的感覺,才不會感覺“心太累了”。如姜堰市第二中學每年都在高考前夕組織學生騎單車到溱湖濕地拉練;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每年中秋節組織上千名學生和家長一起到玄武湖畔舉行大型月光詩會。這樣的活動,也許不會直接提高分數,但是可以涵養學生的生命氣象。
教育應該是原野,這里有超越功利的自由氣息。在教育的原野上,朝向遠方的不只有一條道,可以選擇溪邊的小徑漫步前行,也可以選擇山丘小道拾級而上;也不只有奔跑一種前行姿態,可以短暫奔跑,也可以席地而坐。正如詩人魯米所說“:在對與錯的區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將在那里遇到你。”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