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
案例2
“校長,好消息!”楊月老師氣喘吁吁地跑到我辦公室告訴我,“‘自問自探教學模式的建構獲得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省教育廳網站上公示啦!”
聽到這話,我也特別興奮。十幾年的心血,能夠得到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是莫大的欣慰,畢竟是四年才評一次的教學成果獎。
說到“自問自探”教學法,往事歷歷在目。我在師范畢業時,心里充滿夢想——一定要做學生喜歡的教師。為了了解學生對教學的要求,我出了一道作文題——“我希望老師怎么教”。一個學生在他的作文中這樣寫道:我不太喜歡老師現在的上課方法,無論我們會還是不會,他都從頭講到尾。課堂從來不問我們會不會,需要學習什么......我希望老師能夠讓我們先學,學不會的他再講給我們聽,能夠學會的就不要再教了。
這一段話引發了我的思考,是啊,我們學生時代也是這樣想的!老師從來不管我們是否會,問這問那就怕我們不明白。會的內容他也重復講,我們坐在下面無聊死了,這種課上得真沒意思。課上,常會想其他問題,不愿意聽老師講。為什么自己當老師了,還做學生反感的事呢?
語文教學應追求這樣的境界:學生能夠自主閱讀,由“帶著問題讀”到“讀出問題來”。學生“讀出的問題”不應是教師幫助學生解答,而應該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解決。學生“讀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都必須自主研讀課文。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提出建構“‘自問自探教學模式”,也就是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建構這一模式過程中,我又對“自問”和“自探”進行探索,并逐步建構自己的“概念”。
對于“自問”,我們認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可以是自己不會的問題,也可以是自己需要熟練解決的問題;可以是學科知識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習策略的問題;可以是文本問題,也可以是與文本相連接的生活問題。教學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對于“自探”,我們認為不是讓學生找問題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按照語言形成的規律進行自主實踐,也就是圍繞問題進行聽說讀寫訓練,提升自己字詞句篇理解和運用能力。教學就是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理解文本,學會運用語言,建構新的問題。
圍繞這個理念,我們構建了“自問自探”教學模式,并對其進行教學實踐。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不僅在探究閱讀教學策略,更在探究人的閱讀心理。
(作者系江蘇省啟東啟迪外國語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