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生態”已成為科學的發展理念和思維方式,成為解決復雜問題的重要方法論。以“生態化”發展理念為指導,學校管理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確立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建設和諧共生的人際關系,形成多元參與的治理格局,構建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關鍵詞】學校管理;生態化;治理格局;發展機制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2-0029-03
【作者簡介】魯興樹,江蘇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常州,213022)副院長,副研究員。
伴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重視和生態學本身的發展,“生態”越來越成為科學的發展理念和思維方式。學校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人,而人是能動的存在、復雜的存在。不僅如此,學校管理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鑒于此,學校管理更應借鑒生態理念、思維和方法,更應追求生態化管理。針對當前實際,筆者認為,學校管理應特別注重以下五個方面。
一、管理目標人本化
首先,學校發展是人的發展,不是物的發展。現實中,社會及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價容易重視可量化、顯性的一些指標。受此影響,學校如果缺乏超越意識,缺乏對教育本真的堅守,其管理就會因為追求這些外在指標而“見物不見人”。
其次,學校的發展是人作為目的的發展,不是人作為工具的發展。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往往把學生當作升學考試的工具,當作學校之間競爭的工具。在此背景下,學校管理也會把教師當作工具,當作學生升學和學校發展的工具,當作執行政令的工具,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多方面需求,忽視了教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最后,學校中人的發展是全面發展,不是單一發展。人的生命是一個生態整體,在生態意義上,人的發展是作為人的整體發展,是人的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二、思維方式整體化
學校改革方式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外源性的指令性改革,自下而上的自主性的內生性改革相對較少。如此一來,學校改革呈現出割裂化、零碎化、表層化、雷同化現象,很難觸及學校問題的實質和根源。
要改變這一現象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把學校看作相對獨立的、能自主發展的生命有機體,轉變行政方式,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減少對學校的控制和干預,為學校發展營造相對自主、寬松的環境。另一方面,學校要增強主體意識,確立整體化思維。學校是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體,必須增強主體意識,主動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各種挑戰,而不是消極等待和被動應對上級主管部門的指令。學校還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單位,應強化頂層設計意識,擔當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學校改革的職責。
制訂發展規劃是一個增強主體意識,謀劃學校整體改革的很好抓手。常州市教育局從2003年起就開始推進學校發展規劃活動,并把發展規劃起名為“主動發展規劃”,意在強調主體意識和整體思維。但值得一提的是,發展規劃雖然在形式上是一種整體設計,但規劃設計本身必須體現系統思維,具有內在一致性。只有這樣,規劃才是整體意義和生態意義上的規劃,才能真正發揮其統領學校改革發展的價值與作用。
三、治理主體多元化
“教育是由不同利益的掌握者所塑造和擁有的。”讓不同的利益主體參與學校治理有助于汲取多元智慧,集聚治理力量。
教師是學校治理的主體力量。學校應通過價值引導、政策激勵等方式喚醒教師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應建立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等有關制度,為發揮教職工參與學校決策提供制度保證;應積極推進學校組織變革,為教師參與學校管理搭建各種平臺;應減輕教師不合理的負擔,使教師有時間和精力參與學校治理。
學生是學校治理的重要力量。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具有參與學校治理的權利。一方面,學校要確立兒童立場,依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從兒童的視角來實施管理和教育行為。另一方面,學校通過建立學生自治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治理。時下,很多學校開展班級和校園小崗位建設,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學生參與治理既豐富了學校治理的視角,增添學校的生命活力,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參與治理中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家長和社會是學校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家長是學校利益的重要主體,有義務、有意愿參與學校治理。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學生重大利益問題時,家長的參與有助于避免和化解家校矛盾。此外,學校治理主體還可以是社區成員、社會人士、科研人員等。如果說,常規的行政管理容易發揮“中心”的力量,那么治理主體多元化,則有助于發揮“多”的力量和“邊緣”的力量。
四、人際關系共生化
競爭和協同是進化的基本途徑。學校也可以利用競爭手段和協同手段來促進學校發展。某中學曾經一度人心渙散,生源外流。新校長上任后,發現學校原先管理過于看重教師的個體能力,在任用能力強的教師的同時,忽視了調動暫時表現平庸的教師的積極性。如有的教師十年沒從事過畢業班教學,有的教師長期沒擔任過班主任。如此一來,學校人際關系緊張,教師整體活力不足。對此,新校長提出了“合作大于競爭”“不讓一個教師掉隊”“扶弱共進”等管理理念,大膽啟用那些長期不被重用的教師,同時采取一系列促進團隊發展的策略,如對學科組和年級組實行捆綁式評價,將個體的成績與團隊掛鉤。三年下來,學校大有起色,成為薄弱學校邁向優質學校的典型。
因此,學校管理不應該過于利用競爭手段,而應該致力于營造一種共生關系,把學校打造成一種和諧共生體。為此,學校應積極建設合作文化,建立有助于和諧人際關系、提升生活質量的各種社群。學校不僅要促進校內合作,還應該突破校際邊界,廣建校際聯盟,促進學校集群發展,進而優化區域教育生態。
五、發展機制持續化
一要注重傳承和培植優良基因。每所學校都是從歷史中走來,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這些基因又決定著學校的未來走向。因此,有意識的發現、傳承和培育優良基因對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堿基序列,看不見,摸不著,要發現它,需要借助于科學手段。學校的基因也并不能一眼看出,需要通過追溯歷史,通過講故事等方式來尋找。
二要打造學習型組織。如果說學校歷史基因決定學校發展方向和軌跡,那么,打造學習型組織則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還是教師學習的場所。首先,要重視教師個體學習,形成個人主見。因為每個個體有主見,集體組織才會有智慧,因為“有強烈的個人傾向的人們能聯合起來形成有力的協作關系”。其次,要重視團隊學習,營造良好的合作文化,促進知識傳播與共享。學校組織還應該打破邊界,“通過局外人獲得補充的見識和信息”,“通過在外面四處轉悠來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并從外部環境中汲取變革的智慧和力量。
總之,追求生態化管理,應該做到在發展取向上堅持以人為本;在思維方式上秉持整體思維;在力量依靠上注重多元共治;在發展手段上重視營造協同關系;在發展動力上建立傳承文化、永續學習的進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