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校長專業成長的角度講,教育家辦學是教育的理性回歸,是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而校長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建構辦學理念,形成辦學風格,是校長走向教育家,實現教育家辦學的應然通道。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以“品質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理念,建設品質德育、品質課堂、品質教研、品質管理等實施載體,提升學生生命質態,并以此作為向優質學校邁進的突破口。
【關鍵詞】辦學理念;品質教育;學校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2-0039-02
【作者簡介】李達,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江蘇南通,226300)校長、黨委書記,正高級教師。
校長的辦學理念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邏輯起點、方向保障與遠景指引。校長的辦學理念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塑造著師生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在多元的師生價值觀中,成為顯性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基礎,并形成學校核心價值觀。一所學校沒有辦學理念,沒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就不可能發展成為優質的學校。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遵循“理念統領、戰略規劃、有序推進、品質發展、人民滿意”的發展思路,鮮明地把“品質”作為辦學理念的主題思想,建設品質德育、品質課堂、品質教研、品質管理等實施載體,提升學生生命質態,并以此作為向優質學校邁進的突破口。
一、做有品質的教育:以品質為主題建構辦學理念
1.教育本真。
無論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杜威的經驗教育,還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究其本質是把教育視角指向人,指向人的心靈,構建與自我、與他者、與社會、與世界的積極和諧的關系,提升人生修養、人生態度、人生作為以及人生境界。以“品質”為主題建構學校發展理念,是一種趨向理性和本真的方向指引。
2.發展定錨。
金沙中學是一所多校整合的重組學校,在地區影響力、百姓的口碑上還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面對學校發展的現實情境,如何在區域教育版圖上標識屬于自己的位置?提高教育質量,提升辦學品質則是學校發展的應然之為,也是優質高中必備的內在潛質。
3.文化傳承。
張謇先生在金沙中學創辦之初擬立“以學愈愚”的校訓精神(即用學習改變愚昧),結合當時的社會基礎,把育人的層次指向破除國民愚昧、開發國民智力。但隨著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應賦予其新的內涵價值。新時代“以學愈愚”的核心是“育人”,就是通過教育使人變得聰慧、開朗與豁達,具備面對各種困難的底氣與擔當,獨立而智慧地應對紛繁復雜的世像百態。
二、辦有品位的學校:以品質理念改善教育教學行為
1.課堂范式。
學校率先在通州區提出了“自助式高效課堂活動單”導學模式,后又進一步發展為“自主·自能·自創”課堂教學范式,指引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建設高品質課堂。隨著對課堂認識的深入,學校著力建立多元互動的教學關系,探索打造“去中心”課堂新范式。借助研究性學習、公民素養教育基地、綠色體育課程基地等課程形態,突出教學情境性、實踐性、體驗性。
2.教師成長。
一方面,學校邀請省內外在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對教師把握時代脈搏、開闊視野境界、豐富知識儲備等起到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學校教學科研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學校發展、文化建設、管理策略、課程建設等實際問題,組織教師從歸因分析、理論思考、路徑探索等維度進行深度探討。
3.管理方式。
在多年的實踐歷練中,我們總結出一套獨有的“管理經”:要想真正觸摸到教育教學的真諦,在學校管理上就必須把“精細”二字落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諸如一些學校大而籠統的“標準”“認真”“流程”“培訓”等教學管理修飾詞和術語,學??偰軐⑺M行充分精致的細化和分解,落實在每一個鏈條的有效把控和細節的完美處置上,并以此上升到品質的高度,形成學校教育管理的獨特氣質。
三、育有品格的學生:以品質教育為理念提升學生生命質態
1.動態課程,拓展學生生命廣度。
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建設富有特色的動態化課程體系。校本課程分為學科延伸類、國學經典類、地域文化類、藝術健康類、實踐創新類等八大類60余門“課程超市”和90多個社團。學校藝術類選修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每年均有一大批學生被中央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知名藝術院校錄取。
2.身心兩諧,延伸學生生命長度。
學校樹立“大教育觀”,以公民素養教育課程基地立魂,以“綠色體育”課程基地健體,以心理健康校本課程修心,實施“育德、育智、育美、育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模式。學校公民素養教育課程指向“核心價值、基礎文明、理性精神、綠色生活”開設豐富的課程與活動“;綠色體育”課程基地將國標課程與“綠色體操”“綠色乒羽”“綠色風箏”“綠色空竹”等校本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內容與形式互補的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成立各類體育社團近30個。
3.德育為先,壓實學生生命密度。
學校德育建設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立足“誠信、和諧、仁勇、擔當”的辦學目標,以文明禮儀和法治教育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實踐為主體,輔之以德育課程、禮儀教育等路徑,讓他們成為一個立體的人、完整的人。學校法治教育開設“法律與生活”等課程,并有頗具特色的“法治大講堂”和“模擬法庭”;禮儀教育形成了成熟的禮儀教育制度、課程、實施、評價,并設有“禮儀文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