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方,侯 平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杭州 311300)
高等農業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領域,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今天,高等農業教育承擔著創新農業發展、激活鄉村活力、培養新型農民的重任,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持續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是面向“三農”建設主戰場的生力軍。浙江高等教育近些年雖然發展較快,但在全國來看實力仍然較弱。浙江省委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十四屆二次全會兩次提到:目前浙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科技創新、高等教育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還不夠強。浙江省委書記車俊明確指出,“當前,浙江與滬蘇皖在園區建設、科技創新、高等教育、改革開放、城市治理等五方面存在差距。”顯然,高等教育在浙江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中已成為短板,而浙江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則明顯滯后,與一流農業大學相距甚遠,與省域農業發展地位也不相稱。
1998年,浙江農業大學并入浙江大學后,浙江農業高等教育一段時間內出現后繼乏力、實力斷層現象。目前,代表浙江農業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涉農本科高校共有四所,即綜合性的浙江大學、寧波大學,農業類的浙江農林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從省際比較來看,浙江高等農業教育在省內地位偏下;從農業高校發展情況看,辦學綜合實力普遍較弱。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盡管“三農”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三農”問題仍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浙江省域農村山區面積大,人均耕地不足0.5畝,農業資源稟賦少,“三農”問題一直是政府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戰略地位突出。匹配相適應的高等農業教育,必定能夠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人才、智力和技術等重要支撐。與鄰省高等農業教育相比,浙江省域農業類大學發展層次普遍較低,在全省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不夠凸顯。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從軟科2017年中國最好大學500強排名來看,華東區各省省內綜合排名中,浙江農林大學省內排名末位,通過計算省內排名與進入500強省內高校數的占比情況,浙江農林大學比值為54.55%,依然是最末位,這與其總排名184的地位極不相稱(見表1)。依據武書連2017中國大學排名TOP400名單,國內農業高校入榜31所,31所高校在各省省內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在2-21位區間。其中,處于省內前10位的占比77.42%,一半以上的農業高校在其省內排名5-7位(見表2)。浙江農林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分別位于省內12、15位,在高等教育仍是短板的浙江,基本上就是末位狀態,高等農業教育戰略地位不彰。

表1 軟科2017年中國最好大學排名-華東區農林類高校排名比較

表2 武書連2017中國大學排名TOP400-農業高校省際比較
在國際大學排名機構QS發布的2018年世界大學綜合實力排名中,中國內地有39所高校出現在TOP1000名單中,中國農業大學排名701-750,是唯一一所上榜的農業類大學。在QS2017的農林類學科TOP300榜單中,內地高校18所,其中包括了農林學科實力強勁的綜合性大學。上海軟科2017世界大學排名TOP800中,內地高校上榜91所,其中農業高校僅有5所(中國海洋、中國農大、華中農大、南京農大、西北農林)。上述在世界排名入榜的中國內地大學,均是國內一流的農業大學,在武書連版及軟科大學排名均處領先地位。以浙江省域農業高校實力排名與國內一流農業大學相比,差距甚遠,毋庸說與世界一流農業強校比較。由此可見,浙江高等農業教育亟待振興,提升實力。
浙江高等農業教育師資力量較弱,在浙江建設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過程中難以發揮足夠支撐力。據武書連2017年大學排行榜數據顯示,華東六省一市11所農業高校中,浙江農林大學綜合實力排名第6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師水平等各項排名與其所處中間位相映襯,除兩所部屬院校以外,僅次于山東農大、南京林大、福建農林。但從11所高校的師生數量來看,將師資數量分為1500+,1000-1500,500-1000,500-四檔,浙江兩所農業高校(浙江農林、浙江海洋)均處于1000人以下,畢業生數量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均處于下游水平,三所無博士畢業生高校中浙江占據了2所(另一為青島農大)。一定數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高校發展的關鍵資源要素。浙江農林大學的辦學質量在11所高校中處于較好水平,但師資規模偏小,師資力量偏弱,后續發展支撐力量顯然不足。
從武書連2017年大學排行榜數據來看,無論是國家級學科數量,還是博碩授權學科數量,浙江農業高校均處末端,毫無競爭力(見表3)。從2016年公布的浙江一流學科建設遴選結果來看,除浙江大學建設數量單列以外,省屬高校A類(經5年建設可進入國內前列)入選78個,B類(經10年建設可進入國內前列)入選202個。其中農科類A類學科僅入選7個,占9%;B類學科為10個,占5%。國內高水平學科缺乏,省內入選一流學科數量少,表明浙江省域農業高校農業類主導學科實力不濟,科研水平、服務社會能力乃至對區域農業發展的貢獻度都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高等農業教育具有戰略性地位,而浙江高等農業教育整體辦學實力偏弱,從積極參與雙一流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迫切需要政府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樹立高等農業教育的戰略地位,為省域農業高校綜合化發展提供政策空間;農業高校對標“雙一流”建設核心任務,緊抓機遇,積極調整和優化學科結構,主動謀求發展。
足夠的資源投入始終是一流農業大學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多年來,由于對農業及農業教育的認識不足,政府對農業高校的資源投入一直偏低,農業高校戰略性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制約了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從行業服務對象性質來看,高等農業教育直接服務于廣大農村與農業經濟發展,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要求政府部門扶持更多,特別是資金投入與科研條件的支持;從投入與產出效益角度來看,農業教育的前期投入將在未來獲得豐厚回報。據日本的有關統計,向農業教育、研究每增加投資1元,可獲得4.4元的農業收入;世界銀行的報告也認為,農業教育、研究比其他投資生產的利潤高1-2倍;美國州立大學與贈地學院聯合會的調查表明,贈地學院的經濟效益是政府投資的4倍。因此,浙江應深化高等農業教育在推動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戰略性地位的認識,嚴格落實《教育法》及“三個增長”的財政投入要求,保障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隨國民經濟發展逐步提高,促進浙江農業高校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中發揮重大智力支撐作用。
通過對QS發布的TOP500榜單研究發現,上榜高校中一流綜合型大學占90%左右,專科型大學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可能性非常低;農業類大學只有綜合化展才能走向國際一流。浙江高等農業教育走向國際一流任重道遠,但基本路徑是明確的,即依循“國內農林一流——國內綜合一流——國際農林/綜合一流”之路,綜合化發展。在浙江農業高校打造強勢的傳統特色學科基礎上,著力引導他們重視基礎學科建設,加強傳統學科的改造,培育新興學科的實力。同時注重省內資源橫向聯合以及實質性整合,以快速提高高等農業教育綜合化水平與發展實力。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1999年與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七家農業科教單位合并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躍成為我國西北高等農業教育的航母,在滿足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通過對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發現,無論傳統的一流大學,還是頂尖年輕大學,學科布局普遍呈現出基礎學科雄厚的金字塔型結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一般應用學科三者平均之比為60:27:13。(見表4)由雄厚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帶動各應用學科發展,構成大學學科實力提升的重要規律,農業類大學概莫能外。一流大學學科金字塔型構架,是結構決定功能的系統學原理在一流大學內部組織中的充分體現。浙江高等農業教育欲求加速發展,涉農基礎學科應得到高度重視。省域農業高校應深化校內體制改革,破除多年來形成的傳統優勢學科一家獨大的格局,積極調整和優化學科組織結構,補齊基礎研究領域短板并全面夯實農業基礎學科,緊貼社會需求布局或強化農業應用學科,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能夠相互支撐,形成學科有機體(學科體系)。打破過去全校辦學資源集中向傳統優勢學科持續傾斜的政策慣性,按照新的學科體系架構科學合理分配資源,高峰高原學科繼續做強,基礎學科與新生學科獲得持續投入而夯實,將會極大促進浙江農業高校科學研究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升。

表3 武書連2017年中國大學排行榜-華東區農業高校學科數據比較

表4 9所大學的學科設置狀況一覽表2
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等系列文件頒布,我國“三農”發展未來一個時期的建設目標、新興領域、未來圖景等已經呈現,高等農業教育時不我待!國家“雙一流”建設提出了五項核心任務,為地方農業高校明確指出了內涵發展路徑,發展機遇蘊藏其中。適時選擇并抓住發展機遇,是世界一流大學跨越式發展的規律之一。在浙江農業高校總體偏弱的情況下,第一,高校要完善農業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深化自身在推動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戰略性地位的認識,面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農學類學科上層次、上水平為重要目標,梳理學校辦學資源,進一步凝練在“頂天”(側重學術型人才培養)“立地”(側重應用型人才培養)、“山上浙江”(側重林學與林木加工)、“海上浙江”(側重水域資源開發)中的發展特色,在大力建設一流農學類學科基礎上爭取貫通農業人才博-碩-本培養體系,壯大農業高校學科與人才培養實力,為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培養和積蓄高端人才。第二,大力發展涉農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未來“三農”建設內容必定集聚在學科交叉領域,高校應積極跟上產業發展步伐,跟蹤學科發展前沿,大力發展涉農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在應對“三農”領域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推動涉農交叉學科的重大研究與涉農產業的重大布局、建設杭州城西科創走廊等事項與節點中,農業高校應趁勢而上,主動參與,積極作為。第三,建立“農”“教”聯動機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農業高校脫離了農業產業部門,造成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失散”,削弱了行業部門對高等農業教育的指導和支持力度。因此,農業高校應加強與行業的橫向協同,建立工作協調長效機制,一方面要求農業行業部門對來自同行業的高校以專業指導和支持,另一方面農業高校自身也將更接地氣,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入融合,更好的服務和融入“三農”建設。
注釋:
1.該值計算公式為:省內排名值/該省進入500強高校數。
2.王小力、彭正霞:《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布局與選擇》,載《蘇州大學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年4期,第83頁;武建鑫:《全球頂尖年輕大學的學科布局及其戰略選擇》,載《中國高教研究》2017年5期,第70頁。引用原文數據進行統計與制表。